武汉市黄陂区

2017-10-12 18:19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全域旅游开新篇 醉美黄陂惠民生

  近年来,黄陂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挖掘山水资源禀赋、人文地理区位的综合价值,以“并、串、扩、普、惠”五字方针,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并”字开思路。一是景点并大并强。全域谋划生态新城建设,以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和木兰云雾山4个景区整合创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思路破局全域旅游,成功摘下5A级景区金牌,成为全省景区融合创5A的典范。二是特色并优并靓。挖掘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精髓,大余湾、木兰花乡、盘龙城遗址等亮点纷呈,依托新四军第五师革命遗址打造的姚家山风景区,成为“大别山红色旅游经典”。

  “串”字连美景。一是以线串珠,靓丽路网连百景。完善全域旅游交通路网,全市最长的绿色旅游景观通道,130公里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交通环线,10余条旅游公交线路,20个旅游驿站和96座星级旅游厕所,将景点有机串联,实现了景观道、交通道道道相通,生态路、致富路路路相连。二是以网串民,智慧旅游联万民。将“互联网+”思维融于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木兰景区群”自助旅游模式等,让区域内客流、服务、监管等信息互联互通,以全方位的星级服务惠及八方游客。

  “扩”字布新局。一是景区扩容,景点变景群。由最初的木兰山、木兰湖景区,发展到19家景区,其中3A级及以上景区11家,是国内A级景区最为密集的区。二是影响扩大,国内到国际。讲好花木兰传奇故事,木兰文化旅游节、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木兰山组歌》、《花木兰》等文艺作品吸引海内外游客,让黄陂魅力精彩绽放。三是产业外延,旅游到“旅游+”。旅游产业的壮大,推动了以“台创园”为示范的休闲观光农业,以奥特莱斯、汉口北市场为代表的商业旅游等快速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普”字绘新篇。一是发展新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系乡愁的愿景正变成现实,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休闲特色集镇6个,休闲专业村58个,星级农家乐1008家,五星级农家乐数量位列全省第一。二是旅游新业态遍地开花。“三乡工程”深入实施,农村闲置资源被盘活,民宿经济、自驾自助游、运动健体游、研学科普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涌现。

  “惠”字益全民。全域旅游的大发展,带动了区域价值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民生福祉改善,凝聚了党心民心。一是经济效益突出。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今年1-8月,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1353.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7亿元。二是民生效应明显。老百姓的脑子更灵了、荷包变鼓了、笑脸增多了,全区旅游相关从业人员逾30万人,涉旅产业街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三是生态文明繁荣。群众的生活环境变靓了,日子过得滋润了。全区已建成美丽乡村21个,省、市旅游名镇3个,全国文明村镇2个,黄陂区荣获“2017最美中国全域旅游创建典范城市”称号。

  全域旅游的生动实践,开启了黄陂这片红色土地实现绿色崛起的新时代,让武汉北部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为生态化大武汉的建设挥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做足水文章 彰显水文化

  着力建设世界滨水文化名城

  ——关于科学规划建设长江新城的建议

  着眼于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建设长江新城,对标世界一流标准,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这是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复兴大武汉步伐,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决策。黄陂作为武汉的北大门、作为武汉临空副城核心区、作为武汉开放的门户窗口、作为武汉北部产业新城和北部生态屏障,成为长江新城规划建设的主体区、核心区、起步区,必将给黄陂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大江大湖大武汉。水是武汉城市生命的源泉,是武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武汉是一座水城,人们依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水域总面积2117.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四分之一。长江新城选址范围更是河汊密布,水系丰富,长江、府河、滠水在此交汇,境内有北湖、汤湖、胜海湖、项汊湖等湖泊,有19.2公里的江河岸线。长江新城以“水”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禀赋在国内乃至全球城市新区建设中独一无二。因此,黄陂区代表队建议:在长江新城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利用长江新城滨江、滨湖的特色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力专注精心做足水文章,彰显水文化,建设世界一流的滨水文化名城。

  做足水文章、彰显水文化就是要把“四水共治”理念贯穿于新城建设始终,借鉴威尼斯、新加坡等城市规划经验,综合规划新城水系的生态、景观、游览乃至交通功能,实施四大工程,形成舟在河中行、水在楼间绕的特色城市面貌。一是实施江河湖连通工程。从加强截污、保护水域、疏浚河道、生态补水、河岸景观建设等几方面统筹考虑,利用武湖区域内的原有灌溉渠系,通过渠系提档升级,在保留灌溉、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引长江、滠水河、倒水河活水,联通区域内的北湖、汤湖、胜海湖、项汊湖和泵站河,形成一条自西向东的水轴和循环水系。江河湖联通工程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和城市景观,通过水系建设串联旅游景点,促进旅游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联动增长。二是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完善湖长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实施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施湖泊、河道清淤工程,清除底泥污染,恢复湖泊、河道断面,增加调蓄容积。对重点湖泊、河流进行截污和生态修复,同时加快生态护岸和堤防建设,着力构筑城市亮丽的生态屏障。三是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开展城市建设,以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所有新建项目都必须进行‘海绵’设计,在项目设计环节、验收环节等都将对海绵建设进行专项评估验收。四是实施水文化彰显工程。要延续大武汉的人脉、文脉、商脉,传承武汉以商立城、以水兴城的历史文化,把历史的印记体现城市的建设中去,展现在城市的文化活动中去。首先要建成一批独具历史时代特色的水文化主题景观,如建设具有楚河汉街特色的非遗街区和特色小镇,建设武汉特色长江江滩公园、内河码头,展现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街景。其次要定期举办一些高规格的水文化活动,如横渡长江国际比赛、端午龙舟赛、长江文化庙会等活动。最后要大力发展水上文化产业。如发展游艇和邮轮旅游观光,丰富旅游新业态、新模式。

  责编:叶圣凡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