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10-12 17:35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实施品牌战略

  让“武汉名品”成为标杆和领导者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低质产能才会过剩,老百姓到国外去买奶粉、电饭煲、马桶盖,主要原因是国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跟不上,满足不了需求。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遏制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要引导企业突出主业,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的“百年老店”。“这项工作,有关部门要用心抓,一个一个行业抓,直到抓出成效。”

  武汉市2016年GDP达到1.19万亿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但武汉还不是一个品牌强市,2017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武汉市仅上榜5家,远远落后于深圳、广州、青岛等品牌强市。当前,我市一批制造业企业增长乏力,与其质量和品牌竞争力不强直接相关。

  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响亮提出,实施名企、名品、名家‘三名工程’,将武汉质量、武汉标准、武汉品牌打造成靓丽的“武汉名片”。按照会议精神,结合我局实际,我们将从培育“武汉名品”着手。参考“浙江制造”模式,按照“企业主体、市场认可、社会参与、政府监管”要求,以标准和认证为手段,着力构建“武汉名品”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形成一批技术领先、服务优质、具有培养为行业龙头或隐形冠军潜质的“武汉名品”。让“武汉名品”成为“标杆”和“领导者”,成为高品质高水平的“代名词”,让更多的武汉产品、武汉品牌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一是加快落实顶层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成立推进“武汉名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推动“武汉名品”标准制定、认证实施、标志保护、品牌建设等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出台有关法规规章,为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工作机制提供法制保障。联合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检测机构、认证机构、行业协会和市内行业龙头企业,在全市层面整体推进“武汉名品”建设工作。

  二是协调出台支持政策,推进“武汉名品”建设。开展对品牌培育机构、标准研究机构、检测认证机构及获认证组织的政策支持,促进“武汉名品”标准实施、认证结果使用与效果评价。鼓励金融机构对“武汉名品”企业在投资担保、融资信贷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加大标准化资金对“武汉名品”标准制(修)订工作和“武汉名品”企业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支持力度。支持“武汉名品”企业申报各级质量奖项。支持“武汉名品”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在安排展位时给予优先保障,并对列入年度重点展会目录的展位费给予一定资助。

  三是构建“武汉名品”标准体系,引领武汉产品品质提升。结合市场和创新需求,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学术团体、技术机构及龙头企业制定标准的主观能动性,确定“武汉名品”认证试点产品,针对试点产品组织制定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利用“武汉名品”标准体系,引领武汉产品和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四是建立“武汉名品”认证体系,组织开展国际联盟认证。组建“武汉名品”国际认证联盟。以统一产品目录、统一认证标准、统一认证模式、统一认证标志的管理模式,由认证联盟成员机构作为认证实施主体,组织实施专业化、规范化的第三方合格评定工作。建立社会化参与机制,协调有关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标准化组织、国内外高水平检测认证机构共同参与“武汉名品”建设工作。

  五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认证有效性。落实认证机构主体责任,依靠行业自律、行政监管及全社会参与,实现多元共治,提高认证结果的有效性。加强对“武汉名品”认证标志的保护,确保获认证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武汉名品”建设工作信息公示栏目,使认证评价结果及产品(服务)公开接受市场检验和社会监督。

  以质量强市成果 为三化大武汉建设增光添彩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质监局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抓手,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加强系统自身建设,亮点纷呈,质监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建好质量基础设施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占武汉企业总数的90%以上,如何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市质监局不断做出积极探索,在岱家山科技创新园进行试点,以目标、问题、效果为导向,形成了质量服务岱家山模式,万勇市长受邀参加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向全世界介绍“岱家山经验”。

  一是顶层设计,一体推进。结合营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外部环境和质量需求,整合分散各职能部门的资源,着力打造“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位一体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编制企业质量服务事项清单,探索“5551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即:确保意识、人员、制度、任务、方法等5个方面到位;做好设计、外购、仓库、制造、出售等5个环节质检工作;开展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质量意识、现场管理、质量损失等5个专项查质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产品用户作专门访问),实现政府质量服务“菜单式”标准化供给。

  二是集约功能,一站服务。依托双创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探索设立园区质量服务站,就近提供标准查询、标准查新、标准制修订、计量器具检测、产品认证等全套服务。企业不出园区,就可享受第三方提供的专业质量服务。今年以来,仅岱家山质量服务站,就为园区内160家中小企业提供服务3300余次,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三是换位思考,无缝对接。通过实施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着力培育具有独特优势和质量竞争力的“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通过在园区搭建共享检测平台,破解单个初创型中小企业质量投入不足瓶颈;通过组建14家新型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企业自主创新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累计服务企业超过万户。

  四是创新机制,形成合力。在建设园区质量工作站、新型工业技术研究院等质量基础设施过程中,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以企业为主导整合产学研资源。目前,已经形成了市场和社会依法自我管理、自建公共技术平台、自主开展质量服务的运行机制,政府只提供政策支持、必要资助和事后监管,有效解决了政府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质量服务和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建设“智慧电梯” 保障市民乘梯安全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我市电梯保有量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长。当前,全市在用电梯已近9万台。电梯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烦恼”,部分电梯故障率偏高、“困人”偶有发生。为保障电梯安全,市质监局积极创新管理,打造“1+8”模式的智慧化服务系统——“智慧电梯”,建立1个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和地理信息、监察管理、检验管理、维保管理、使用单位管理、应急处置管理、公众服务、大数据分析决策预警等8个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的子系统。

  一是创新监管理念。变“被动监管、事后处理”为“主动监管、事先预防”。通过统一的电梯数据平台,整合、再造、优化、规范电梯的监管、检验、维保信息化流程,实现全过程监管。通过数据的梳理、整合、挖掘、统计、分析,提供强大的决策功能、风险预警管理、量化绩效管理。

  二是提高救援效率。建成全市电梯应急处置公共服务平台,打通并优化专线电话、一键通、物联网监测自动报警等各呼叫渠道入口。一键通、物联网监测将报警信号通过移动互联网发出,以手机APP软件传输和接收,弥补电话报警有死角的缺陷,缩短处置反应时间,提高救援速度。

  三是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电梯大数据挖掘分析及利用,梳理出电梯健康关键数据,建立电梯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每台电梯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实现精准监管和提前预警。

  四是提供优质服务。公众可实时查询电梯检验、维保信息及健康档案,及时了解电梯安全信息,保证乘梯安全;平台为电梯的使用单位、维保单位、检验单位、安全监察部门等提供服务,提高各方工作效率,优化电梯管理,同时可带动电梯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

  

  

  责编:叶圣凡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