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园林和林业局

2017-10-12 17:34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互联网+义务植树为绿色武汉注入新活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名胜古迹之所,大都树木葱茏,可见,植树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36年前,全国人大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一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声势最浩大、时间最持久、影响最深远的义务植树运动,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在全民义务植树的带动下,城乡居民种花种草、见缝插绿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植纪念树、造纪念林成为风尚,认建认养、捐资助绿逐步兴起,志愿服务、网络参与渐趋流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强大精神支撑。

  如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义务植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让武汉市民进一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参与 “三化”大武汉建设。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在市领导的指示下,启动互联网+义务植树建设,为绿色武汉注入新活力。

  创新思维,设立互联网+义务植树平台。2013年,市园林和林业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创办了首个常态化义务植树平台-绿色林林7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专注于全民义务植树的宣传发动和绿色生活的倡导服务。在义务植树平台,市民可全面了解义务植树资讯、并完成网络报名、现场植树和全程关注。

  全情投入,举办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在每年的植树季,我们持续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植树活动,如慈善+植树、环保+植树、家庭+植树、生日+植树、公益+植树等。通过植树活动,提升市民参与义务植树的 “仪式感”、“荣誉感”、“获得感”,让市民由被动享绿转变为主动参与。

  主动作为,开创“互联网+绿色生活”新模式。一是评选“花园家庭”,寻找武汉绿色样板。我局连续主办了四届花园家庭评选活动,选出花园家庭360余个,参与家庭过万,遍布武汉三镇的三百个社区,现花园家庭已打造成为我市最具群众基础的绿色品牌。二是举办“园艺沙龙”,调动绿色潜能。我局组织花园家庭代表、园艺达人作为绿色讲师深入社区,为爱绿群众、普通花友和小朋友专场讲座,并开展植物问诊和志愿服务等。三是评选“最美花店”,培育绿色消费。根据习总书记关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方式的指示精神,我们组织开展了“最美花店”评选,为普及家庭园艺、倡导绿色消奠定了群众基础。四是开辟“公园大课堂”,进行自然教育。2016年初,中心城区28家公园联手推出“公园大课堂”亲子活动,每个周末在不同公园开设户外课程,邀请社会名流、园林专家做讲师,带领中小学生深度赏析公园的园林、文化、历史、动植物。截至目前已有3500多个家庭参与其中,推出课程300多节。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截至2017年9月,我市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已多次被全国绿委办、湖北省绿委办 我们必将坚定信心,拼搏赶超,深入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为弘扬生态理念,传播绿色文化而不懈努力。

  情系生态 绿美武汉

  ——用心呵护身边每一抹绿

  一棵树、一片叶、一朵花,呈现的每一抹绿,都会影响我们的环境、生活和心情,因为绿是美、是氧、是生命,伴随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研究表明:一棵50年的阔叶树,每天释放45公斤氧气,吸收33公斤二氧化碳,保障60人呼吸。1公顷森林,比无林地多涵养300吨水分,每天释放0.7吨氧气、吸收1吨二氧化碳,每年可吸收20—60吨粉尘。数据显示:城市绿地率每提高1%,可缓解热岛效应0.1℃。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区,需要森林林地1.02万公顷,才能大体上“自给自足”,而不至于出现生态赤字。科学测算:如果没有森林,人类将无法生存1年。

  近些年来,我市平均每年完成投资50多亿,增加公园绿地700多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2.88%,建成区绿地率达到了36.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93平方米,为我市摘掉“火炉城市”的帽子贡献了绿色正能量,赢得了C40城市大奖、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耀。

  含绿量,就是城市的含氧量、含金量。绿化虽然美了武汉,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实践还启示我们:只有各级党委重视、政府推动、部门行动、社会联动,不仅把绿化作为城市的VIP,高效提升全市的GDP,更要以绿色生态指数,顶托市民幸福指数和城市文明指数,才能全面打造“绿美武汉”升级版。

  一、工程兴绿、年年建绿,方可绿化大地。着力实施5大规模建绿工程,即长江主轴、生态新城、东湖绿心绿化景观大建设工程,彰显城市亮点区块;“口袋公园”、“三小”绿地、控规绿地大配套工程,普及市民身边绿化;“绿化、彩化、亮化、美化、文化、智化”大发展工程,打造滨水生态绿城;“百万亩”大造林工程,构筑城市生态圈;森林进城、公园下乡大行动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绿化,丰富和改善林相、色相、季相,努力实现城在林中、人在绿中,城绿交融、人绿相依。

  二、社会兴绿、处处添绿,方可绿满江城。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发动社会成员单位积极开展“四绿一美”行动,见缝插绿、围墙挂绿、拆墙透绿、阳台飘绿,建设园林式单位、花园式社区以及生态化村湾;开展“顶美”行动,实施屋顶绿化,建设空中花园,全面提高城市绿地率、绿容率和绿视率。

  三、民众兴绿、人人爱绿,方可绿美生活。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创新公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大力开展“三认二进一评选”活动:踊跃参加认捐、认建、认养活动,持续组织万盆鲜花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创新实施城市花匠、花园家庭、最美社区等涉绿评选活动,实现人绿相随,人绿相亲,共建共享绿色生活。

  四、文化兴绿、月月务绿,方可绿助文明。绿化是环境之基、生态之举、文明之要。积极倡导绿化主题月活动,每月贴近市民举办围绕中心、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涉绿活动,吸引大众参与,增强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仪式感、责任感和获得感。重点泛化街头菊花展、强化主题杜鹃节、深化网上公园客、智化园博花灯会,开展一批群众性花事文化活动,以绿载“文”,以“文”化绿,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美化心灵,发展、传播和繁荣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提升城市文明。

  五、制度兴绿、时时护绿,方可绿色惠民。坚持绿色惠民目标导向,建立正向柔性激励护绿、反向刚性约束毁绿制度,狠抓两头、力促中间,支持人人争当护绿天使,保持护绿全天候、全领域、全过程,为还绿于民叫好,给见绿忘利点赞,对侵绿项目叫停,向毁绿行为说“不”。通过建立导向鲜明、赏罚分明、奖惩严明的制度体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绿化成果,丰富生态产品,保障绿色福利普惠城乡居民。

  “300米见绿,500米进园”。我们将继续与全市人民一道,以喜迎十九大为动力,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以迎接世界军运会为契机,深入开展“兴绿、美城、惠民”行动,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作出更大贡献!

  

  责编:叶圣凡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