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审计局

2017-10-12 17:32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助力武汉跨越发展

  (一)增强国家审计“保驾护航”的社会治理职能,聚焦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复兴大武汉”、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城市的战略机遇期,各项重大战略决策亟需紧盯节点、狠抓实效。全市审计部门要通过积极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重大发展战略和三大“亮点区块”建设,进一步发挥审计社会治理职能。要以大数据审计为抓手,推进政务信息电子化水平,完善政务信息共享机制,为审计工作连接“互联网+”的快车道。透过“云端武汉”等数据平台,打通各政务部门信息渠道,充分结合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等前沿技术,用数字聚焦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简政放权、改善民生等全局性工作对我市升级产业结构、万众创业创新、强化社会治理、优化生活品质的实际效果,实现数据检索、深度分析、持续监控、实时共享的“四位一体”审计新模式。同时,在审计成果运用上,对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全局性、长期性、宏观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综合信息优势。多措并举,有力促进全市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督促全市各职能部门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二)增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划红线”功能,聚焦绿色发展,着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市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进入新时期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殷切要求,我市自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环境保护压力仍然较大。全市审计部门要稳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围绕“四水共治”、长江大保护、“大湖+”和滨水生态绿城等全市生态建设重要工作,进一步发挥审计日常监督作用,作好审计“水文章”。一是采取“结合审”、“上审下”、“重点审”的“三审合一”方式,对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项目应审尽审,对各区责任主体全市统审,对重点区域、重要部门深度审计,积极拓展审计方式和审计覆盖面。二是紧扣环保资金流向,坚持审计问题导向,关注环保责任落实、资源资产形态质量功能、红线指标控制、环保重大项目建设和整改销号情况等五大重点领域,推动全市加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宏观数据平台和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用制度“笼子”倒逼各级责任人切实履行环保职责。三是推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问责机制,按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的原则,对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失职失责的,严肃进行追究,树立起绿色生态保护“红线”的威慑作用,促进提高我市绿色发展水平。

  (三)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反腐利剑”作用,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反“四风”和“新衙门作风”整治工作,使全市干部职工“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有了显著增强,但服务不到位、进取不积极、工作不落实、担当不主动等不良现象仍未绝迹。全市审计部门要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促进理好财、用好权、尽好责,进一步发挥审计的权力监督作用。一是将公共财政资金审计、国有资产资源审计、国有企业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重点加强财政全口径预决算审计、市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审计的全覆盖,实现对重点单位部门、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消除领导干部任期内审计的监督“死角”。二是健全完善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检察等监督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成果共享,严肃整改“屡查屡犯”、“制度性顽疾”等长期性问题,坚决查处审计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线索,实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违规必究,助推全市形成“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反腐格局。三是探索建立审计查出问题容错制度,在开展审计监督过程中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审慎区分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工作失误与失职渎职、探索实践与以权谋私,进一步完善容错免责机制的范围条件、认定标准和处理流程,支持和鼓励领导干部提出利于改革发展、招商引资、转型升级等创新举措,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方式为敢于拼搏者提供审计支撑、为敢于创新者提供审计担当,促进和营造敢担当、敢干事、敢负责的拼搏赶超氛围。

  把握审计服务重点,助力城市建设和民生发展

  近年来,武汉市审计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心,积极把握新常态下大城市的治理特点和民生新期待,重点把服务城市建设、促进民生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在服务建设“三化”大武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盯紧重大投资项目,服务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在全覆盖中突出重点项目。按照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周期覆盖、防范风险的基本思路,制定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专项规划,把引领全市改革创新的开发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功能区、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重点区、影响城市长远发展的生态区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区域,把路、桥、铁、轨、隧等重大项目,沿江绿道等“城市绿心”工程,污水处理等“四水共治”工程作为跟踪审计重点。

  在审计转型中提升审计价值。探索建立以政府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的分级分层“三位一体”审计模式,积极破解投资审计力量不足的难题;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两库一平台”(投资项目库、审计项目库和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深化“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紧扣资金流向、工程管理、权力运行“三条主线”,不仅关注资金用得安不安全、对不对,同时更加关注资金用得值不值、效率高不高。

  在审计整改中彰显审计成效。每年向市人大报告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情况,切实落实审计整改报告、检查、销号、问责制度。近三年来,审计查出问题金额169亿元,移送案件线索23起,促进节约建设资金39亿元,完善制度50多项,绝大多数问题得到了整改,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二、聚焦重大民生关切,促进民生改善和发展

  以维护人民基本权益为目标,对社会保障、安居工程、教育、医疗、扶贫、就业、救灾等民生政策落实、民生资金使用、民生工程建设进行重点审计。每年安排40%以上的民生审计项目,确保人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学习工作等基本权利。比如积极开展全市扶贫审计调查,发现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重复申报扶贫项目、虚报冒领扶贫资金等问题后,及时推动边审边改,有力促进了精准扶贫工作。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作为惠民审计的一个重要审计内容,滚动安排。着力加强对城市“菜篮子”工程、涉民专项资金的管理审计,确保民生投入用在刀刃上。比如去年,对全市7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绩效情况展开审计调查,追回财政资金1300余万元,促进增收节支1600余万元,移送案件线索12起。

  以促进建立常态化环境治理机制为目标,推动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健全完善数据库和管理台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试点改革,制定《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实施办法(试行)》,着力揭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绿色政绩”负面清单,倒逼领导干部自觉把环境治理常态化、长期化。

责编:叶圣凡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