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2017-10-12 17:23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以亮点区块规划为引领发挥公务员拼搏创新精神

  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是武汉提升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新城、主轴、绿心三大亮点区块承载着我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光荣梦想,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规划水平。

  为了高标准完成这一任务,我局快速反应,市党代会闭幕后立即就成立了专班,集中办公,凝心聚力,拉开架势干起来。工作中,我们重点突出了五个方面:

  抓亮点,突出编制方法创新,搭建国际规划联盟,确保亮点区块规划既有国际水平又有武汉特色。按照“一流团队、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武汉特色”要求,我局引入了50家国内外机构,在全国首创开放式“国际规划联盟”。境外机构中,有被列为世界最大的设计事务所、设计了知名的上海中心大厦的晋思建筑公司(Gensler);也有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普利兹克建筑大奖的福斯特公司;还有设计了迪拜哈利法塔的SOM公司团队。国内机构中,有全国知名的中规院、上海同济院等。这些机构分别代表了全球和国内最高水平。国际规划联盟目前正参与左右岸大道、城市阳台等实施性规划方案的编制。

  抓焦点,突出城市长远战略,聚焦长江新城规划发展,确保武汉未来跻身世界一流城市之林。长江新城也承载着向世界展示中国城市的规划理念、发展模式和建设成就的使命。为了高标准谋划、科学论证长江新城选址,广泛向社会各界征求长江新城选址意见和建议,选取了全市12个备选点进行全面考察和逐一比选,邀请各领域专家进行系统研究论证,最终确定了谌家矶-武湖地区的起步区范围。下阶段,工作重点是全面开展长江新城规划方案编制。

  抓难点,突出规划科学决策,综合研究左右岸大道,确保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景观和防洪安全的综合效益。交通轴是长江主轴“五轴”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最大的技术难点。为了确保左右岸大道的科学规划,我局组织市规划院、长委设计院、防洪院、园林院等成立专班,开展专题研究,选取了5条世界级滨水大道进行案例剖析,穷举了所有方案的可能性,逐一比较分析,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反复比较论证,选取最佳实施方案,保障规划科学决策。目前,从“投资省、见效快,不影响老百姓利益”的角度,正在进一步深化优化方案,确保于第七届军运会举行前建成左右岸大道迎宾段。

  抓重点,突出近远结合,科学谋划长江主轴,确保2019世界军体运动会全面展示武汉魅力。长江主轴是武汉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集成区,能较好地展现武汉的长江文化、生态特色、发展成就和城市文明,是当前亮点区块中需要率先建设的重点。特别是2019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体育运动会在武汉召开,要借此机会,向世界展示武汉大江大湖城市魅力。按照这一关键时间节点,我局拟定了长江水体整治、夜景亮化、桥梁美化等47项责任分工,今年全面完成长江主轴的规划体系构建。

  抓热点,突出规划宣传,积极回应社会呼声,营造良好规划建设氛围。“城市亮点区块”提出后,立即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我局广泛听取民意,及时向社会发布规划情况,密集开展了系列宣传工作。面向全市开展了“定制长江新城”活动,超过100万人投票,收集办理各方提出的意见建议1100余条。在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的领导下,联合长江网连续举办了三场“网络直播微峰会”发布活动,三天共累计400多万点击量,获得广泛好评。4-7月,在武汉广播电台“行风连线”与市民连线,发布了长江主轴概念规划,召开了长江新城启动区选址新闻发布会。同时,配合各大媒体,开展了“看主轴”、“游主轴”、“画主轴”、“讲主轴”等不同层次、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完成了武汉电视台的系列报道,中央涉外媒体、网络达人、中央和省、市网信办共近60家媒体、100余次的报道,基本实现了“每月有发布,每旬有活动,每周有宣传”,使亮点区块规划深入人心,达成社会共识。

  在全市拼搏赶超的号召下,我局将充分发挥亮点区块规划工作专班的示范带动作用,鼓足敢打敢拼的狠劲,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 使足勇于创新的闯劲,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奋力拼搏赶超,确保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紧密围绕“六个武汉”的落实,推动国土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国土规划局“三办”改革提速增效

  今年9月,市国土规划局召开全市国土规划系统推行“三办”工作会,全面部署相关工作。一是将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检查事项纳入“三办”范围,实现职权类型全覆盖;二是勇立“军令状”,到今年年底,力争提前一年完成2018年度市级改革任务,做到市级目标全实现。

  一是构建“1+N+1”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1+N”是指我局将职责、事项、环节都集中到市、区政务窗口,标准化事项窗口直接办理;第二个“1”是指成立集中服务中心,为服务对象提供“一站式”的指导和服务,将非标项目“孵化”成标准件后转窗口办理。“1+N+1”服务体系大大提升了该局服务质量和水平,连续四年全市政务服务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二是推行事权下放、精简审批事项。市国土规划局共有100项行政权力事项,按照“下沉一级、各区受理、贴身服务”的原则,54项完全下放至各区。市局直接实施的46项行政权力中,除去行政处罚、检查等权力事项外,仅保留了依申请实施的14项行政权力,全部入驻市民之家窗口,并且仅对两江四岸、重要干道等重点区域进行管理,其它区域的审批权限也已全部下放,真正做到“能放则放、应放尽放”。

  三是实施标准审批、减少审批层级。全市国土规划系统全面推行“同标准、无差别”审批服务。原来4-5个审批环节,压缩至2-3个审批环节。通俗讲,一个项目,经办人初审,处(科)长签批,提交窗口“三步出件”。目前中心城区标准化事项办结率超过80%。

  四是出台制度保障、压缩审批时限。今年以来,一是出台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涵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工业、基础设施等项目,通过鼓励新兴产业、容缺审批、“带方案挂牌”等举措,促进项目尽快落户;二是联合市政务办出台《建设工程并联审批工作方案》,通过建设“一套系统、一个窗口、一套体系、一个平台”,优化并联审批。建设单位申请规划方案审查,在并联审批窗口报送资料,工作人员将纸质及电子资料,同时推送至消防、人防、园林、供电、地铁集团等部门,7个工作日必须反馈。建设单位无需再像以前一样,到各部门分别申报、单独审查、反复衔接。

  五、全面落实“三办”、探索“帮助办”和“不用办”。落实“马上办”,扩大标准化报建项目“一日出件”比例,部分实现“立等可取、即来即办”(今年上半年,市局总报建量636件,其中“一日出件”212件,占比1/3)。落实“网上办”,我局审批事项全部可网上申报;除个别因涉密以及必须面核身份的审批事项外,其余事项均可全程网上审批。落实“一次办”,制定《标准化审批工作手册》,对外公示受理要件、审批流程,服务对象资料齐备,我局“一次受理,一次办结”。目前我局平均审批时限仅为法定时限1/4。探索“帮助办”,对于复杂项目,明确一名处级干部全程帮办,增强协调效果、提高决策效率。探索“不用办”,建设项目“规划公示”由原来申请公示变成我局收集资料,主动公示。在我市矿产资源覆盖区域,出具“压覆矿产资源证明”;已取得不动产权证,出具“登记查询证明”,通过窗口自助一体机,自行操作,打印结果,窗口盖章,及时生效。

  以街道公共空间的改善促进旧城复兴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武汉市有大批历史悠久的老旧社区,如何促进老旧社区改造,提升老旧社区居民生活环境,是城市设计管理的重大难题。针对老旧社区改造问题,市国土规划局积极探索开展街区复兴规划,以街道公共空间的改善促进旧城复兴,中山大道等一批老旧社区旧貌换新颜。

  中山大道始建于1906年,距今已有110年历史,承载着老汉口百年历史人文印记。但随着岁月变迁,现状中山大道承但了大量的汉口区域南北向过境交通,人车混行,交通秩序混乱,行人过街不安全,其商业活力衰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不当、街道环境缺乏人性考虑。鉴于此,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以地铁6号线在中山大道设站并封闭施工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该项目值得推广的优秀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次在武汉市尝试创造街道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活的融合。规划秉承“生活因街道更美好”的设计理念,建设“公交街道”。规划关注公交和慢行,减少小汽车使用,对街道空间路权进行了重新划分,在保障公交的基础上压缩机动车道,提高步行空间比例,将现状街道中断断续续的人行道联系起来,还市民一个步行连续、舒适宜人的街道步行活动空间。规划结合道路断面改造,增加中央绿岛、街头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对绿化种植、设施、铺装等环境设施精细化设计,促进人在街道公共空间的交往活动,重点打造了美术馆文化广场、水塔及艺术市场、梧桐林等公共空间节点。

  二、业态混合,提升街区经济活力。规划联合区政府,对沿线老旧社区的市政基础设施、老旧建筑等进行改造,引入文化、老字号、休闲旅游类业态,鼓励不同小类业态交织分布,促进街道业态的多样性,提升经济活力。

  三、社区营造,改善历史街区环境,增强社区包容性公平性。规划涉及沿线32个老社区的整治提升与更新,限制拆除重建比例在20%以内,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留住原住民。规划强调“窄马路,小街坊”的住区单元,利用历史建筑及周边小微空间的改造,打造共享型社区服务空间,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的交流与融合,并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渠道。

  四、规划协作与公众参与。规划过程邀请商业策划、建筑、园林、交通、市政等多方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设计联盟,全过程参与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工作。建立“首席专家制度”,遴选本地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专家11名,全程跟进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并以社区路演和建立公众网络平台的方式,充分实现规划的公众参与。

  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是武汉市应对城市转型与更新需求的新尝试,该项目自2013年9月启动规划编制到2016年12月28日开街迎客,前后历时三年,是武汉市第一次对历史街区开展如此大规模、大范围的修复及改造工程。改造工程促进了街道两侧沿线地区的经济活力,提升了街道空间环境品质,为地区经济复兴寻找了新的空间载体,对旧城改造具有启示意义。下一步,我们将以中山大道项目为示范,逐片开展历史街区改造提升工作,进而带动汉口老城乃至整个城市的复兴。

  简 介

  《中山大道景观提升规划》以公共空间为关注点,打造武汉市第一条将公共空间与街道生活有机结合的街道,是武汉市应对城市转型与更新需求的新尝试。规划颠覆了传统“以车为主”的基本导向,将“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落实到街道空间改造中,倡导交往型街道的空间设计理念,将公共生活与街道空间有机结合,以多元包容的态度营造空间、展现文化、消除隔离,实现社会融合。在改造中倡导规划协作与公众参与,让规划师与社区居民共谋社区发展。开街后中山大道游人如织,沿线商业活力焕发,重现了老武汉人记忆中的中山大道。希望中山大道改造模式及理念能够由线及面,促进老旧社区改造,整体提升地区的城市活力。

  

  

  责编:叶圣凡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