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校

2017-10-12 17:15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唱响长江之歌 打造长江文明之心

  ——提升武汉城市品牌形象的几点建议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建设“三化”大武汉,陈一新书记近期提出打造“长江文明之心”,武汉正昂首迈向长江时代。为此,市委党校调研组认为,当前武汉正在进一步发挥产业基础、科教人才、区位交通、发展空间、生态禀赋优势,大力推进武汉成为长江经济带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典范,与此同时务必要唱响武汉的长江之歌,讲好“武汉故事”,提升武汉城市品牌形象,提高武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武汉 “长江文明之心”的新形象深入人心。

  一、优化顶层设计,确保对外传播精准给力

  一是参考“虚拟机构、实体运行”模式,组建“武汉城市形象传播领导小组”,提高机构领导层级和统筹协调能力。二是建立符合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发展要求的规划体系。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形象传播效果评估体系。

  二、凸显城市标识,确保对外传播品牌联想

  强化视觉标识。一是申请武汉城市视觉识别标识商标注册,确保城市标识受法律保护。二是加强《武汉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的实施推广,确保城市标识使用规范。三是推促武汉城市视觉识别标识的广泛链接使用,确保其高曝光度。

  培植企业标识。可考虑从“引进来”和 “走出去”双向用力。一方面,以分众化传播策略进行招商引资,在满足不同受众个性诉求的同时,吸引国内国际高端组织和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武汉。另一方面,建议政府花大力气、用大手笔为本土企业“走出去”穿针引线。其一,通过金融政策扶持、外事服务和拓展华侨平台等,为本土企业“走出去”推波助澜。其二,可考虑通过政策扶持、资源互换等政企合作方式,鼓励本土企业争创名牌名标。其三,加快培育类似“中国光谷”、“中国车都”等品牌载体,在本土创建世界级跨国公司、国内组织或机构的海外分支。

  三、打造跨境联盟,确保对外传播借势扬名

  形象塑造。一是根据境外受众信息接收特点转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最大程度接近传播对象。二是通过关联介质推促建立境外情感联结,如广泛选聘城市形象海外代言人等,使武汉形象的跨境表达更接地气。

  氛围营造。一是借助最新的VR&4K技术,在境外23个友好城市常态化设立“武汉之家”城市体验中心。二是借助国际在线“城市公开课”项目契机,在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开设“武汉城市公开课”。

  活动创造。一是将“武汉与世界分享”城市形象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常态化推向国际舞台。二是充分借助中外国际合作互动交流平台作武汉文章。如依托汉新欧国际铁路,组织主流媒体团队,联合汉新欧沿线国家媒体,驾驶武汉自主品牌轿车在汉新欧沿线各国进行武汉城市形象“长征”式路演营销。三是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策划 “老外去武汉”系列体验式采访活动。

  四、丰富营销媒介,确保对外传播立体渗透

  专业“营销团”。一是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全市领导干部的传播意识和传播水平。二是组建专家“智囊团”,借助其专业知识和社会关系,为武汉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出谋划策。三是组建“魅力武汉”城市形象流动推介团,专职在世界各地巡回宣传,发出武汉声音,展示武汉魅力。

  社会“微力量”。一是在国内外知名社会化媒体实名认证注册武汉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官方微媒,快速发布武汉特色资讯。二是依托武汉籍网络大V微博、微信、微视频高关注度展示武汉发展亮点。三是启动“涉汉舆情应对处置平台”网络运转,做好城市形象危机营销。

  影视“大制作”。一是邀请专业团队创作武汉市歌系列产品,根据需求分众传播。二是邀请国内外顶级影视制作团队通过“文本孵化,影视开发”定制本土影视作品,讲好武汉故事。三是重视武汉“后影视产品”的持续研发,提高影视作品对武汉城市营销的二次影响力。

  海外“名媒体”。一是创设并规范武汉本土多语种外宣平台,提升城市跨文化速递沟通能力。二是针对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侨较多地区,选择具有较大覆盖面的中央外宣媒体、境外友好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进行武汉城市形象合作推广。三是在覆盖面较广的国际性广电媒体和外宣媒体开辟“武汉专栏”和“武汉频道”,形成武汉城市形象华文外宣与多语种外宣并驾齐驱、国内国际权威媒体全面覆盖之势。

  实施“四名”工程 提升干部教育质量

  助推“三化”大武汉建设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武汉行政学院)是市委重要部门、市政府直属单位,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干部和公务员、公共管理人员、政策研究人员的学校,也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政府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

  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全市党员干部培训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重要阵地作用,牢固树立“党校姓党、服务武汉、一流学府、新型智库、重要部门”五大意识,以“四名”(“名师名课”、“名篇名著”)工程为抓手,不断推进教学、科研、咨询各项工作,为“三化”大武汉建设作出贡献。

  一、“四名”工程简介

  “名师名课”是我校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的有力探索。本着在教师中倡导“创优”意识,在教学中倡导“精品”意识的原则,通过制度设计,评选出在全市有一定影响、深受学员欢迎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名课”,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着力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教学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名篇名著”是我校鼓励科研创新和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参考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评选教研人员高质量科研、决策咨询、新型智库的“代表作”,引导广大教研人员出科研“精品”,着力增强学科理论厚度和学术研究深度,促进教研咨一体化良性发展。

  二、“四名”工程做法及成效

  一是树名师,抓师资队伍质量提升

  自2014年起,先后评选产生4位名师、4位优秀青年教师。通过名师评选“鲶鱼效应”,大大激发广大教师争当名师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竞争环境。

  同时,我校注重充分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建立“名师工作室”制度,努力发挥学科名师对青年教师在思想、业务、作风等方面的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和健康成长,带动整体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育名课,抓教学创新质量提升

  以“名课”评选为抓手,大力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开发“九个一”党性教育模块课程,推进“621”分段式教学(6周理论学习、2周实践调研、1周总结交流)、案例式教学、微行动学习法等新模式、新方法的应用,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校外课堂”,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明显提升。

  2013年以来,先后有1名教师荣获“全国党校系统精品课”,2名教师荣获“全国行政学院优秀课”,1个专题入选“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列课程”,5名教师荣获全省党校系统精品课,1位教师的教学专题经省委组织部推荐参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微行动学习法”在全国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被多次推荐作经验交流,产生较大影响,也获得2015年全市组织工作十佳创新项目。

  三是立名篇名著,抓新型智库质量提升

  通过评选“名篇名著”,一方面,引导大家积极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引导大家更加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决策咨询调研,更好服务地方发展。

  在“名篇名著”工程引领下,近3年,我校获各级各类课题立项8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5项、市级以上课题34项,共有59项科研成果获奖;在各级各类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2篇,其中省部级以上报刊或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2篇;60余篇调研报告获副市级及以上领导签批;外派宣讲和送教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800余场,校办刊物《长江论坛》连续6次蝉联湖北省优秀期刊荣誉称号。

  此外,我校还连续四届8年荣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目前,创建申报全国文明单位已通过省、市初评。

  责编:叶圣凡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