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武汉未来“黄金十年”
(长江日报)“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创新,既是国家对武汉的期待,也是复兴大武汉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专家们认为——
中国的“药方”在自己手里
□詹姆斯·莫里斯
当西方经济遇到问题的时候,答案似乎是在中国;但当中国也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开始觉得迷茫。也许,中国的“药方”在自己手里。
对于任何一场危机,都可以回归供需关系一窥源头。需求减少、生产减少、就业减少、投资减少、银行信贷减少,由欧美金融危机触发的金融资产大贬值,使得这个恶性循环至今未得到破解,直接缩减了中国所能承接的外需市场;另一方面,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国在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口红利开始超越中国,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开始由中国发端。
发达经济体自身难保,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创新与转型势在必行。
事实上,运用更高级的技术、追求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已经做好了准备。一些国际工厂开始撤离中国,因为这里工人工资增加了;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里本身就隐含着一个逻辑:继续留在中国市场的生产者应能创造更多剩余价值。
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规模报酬递减将导致经济增长递减并最终停滞。确实,某些特定创新带来的边际报酬可能在短期内递减,但从长期来看,知识和技术进步仍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最终动力。
尽管创新无法一蹴而就,但产业升级本身就会带来新的市场与需求。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常常为取得欧美技术支付高昂费用,但很快就开始了自己的发明创造,并产生了索尼、本田、东芝等一批世界级的公司,积累了大量财富。因此,中国政府应鼓励支持自有企业研发高科技技术和产品。创新并不总是那么神奇,一个好的设计也有很大价值,重要的是比竞争对手做得好那么一点儿,这就是创新。
应该看见,在需求减少时,市场这只“手”也会失灵。对于技术创新、基础学术研究、公共教育,市场之外的激励机制同样重要。但直接激励创新或许并非最好选择,应该相信生意人自己会意识到在哪里可以借助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不过政府建立一种“支持机制”仍然必要,比如检验测试一种新药是否有用,鼓励商学院更多地开设相关课程。
对于武汉这样一座大学众多的城市来说,在大学营造激励原创性研究的制度环境、让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创新尤为重要。在剑桥大学,学生如果要拿高分首先是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校则帮助学生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断挖掘新的研究方向。
科教要素并不必然等于创新成果
□卢锋
科教资源并不必然等于创新成果。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如何、科教资源在生产当中的比重有多大,需要综合考虑该区域的比较优势。
创新驱动确实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