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武汉的必答题
文明的体认武汉的使命
本报记者 刘林德
沉重的警醒
“在发展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说到底,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视察时谆谆告诫。
这是发展与环境的深刻关系。中国的发展再也不能以无限度透支环境资源为代价。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4,全国2/3城市缺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一半,18亿亩耕地红线无限逼近;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
我们或许对欠缺的现实少有具体感知,但污染的现实却实实在在进入每个人的生活场景。
雾霾,沙尘暴,干旱,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饮食安全。
资源环境红灯闪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矛盾还会加剧。
这不仅是发展的危机,更是生存的危机。
在武汉,习近平说:“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
必须保护环境,必须找到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文明的体认
习近平勉励湖北武汉,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今天,“生态文明”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我们正在奋力追求的人类文明的一个更高发展阶段。
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首次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五位一体。
这是以一个国家、一个执政党的名义,对文明的体认,对进步的追求。拥抱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对国民的承诺,也是大国责任的承担。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节能减排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40%—45%。
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绿色GDP,环保公益组织等概念正在无比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政府、企业和个人一定程度的行动自觉,背后预示着一场环境观念、发展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