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
祁连山的雪水向南流淌,汇集成我国最大的天然湖泊——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
青海湖古代称为“鲜水”、“西海”;蒙古语称“库库淖(nao)尔”;藏语称“错温波”——这些都是“青蓝色的海”的意思。青海湖湖面海拔3195米,面积4583平方公里,容积845.5亿立方米。在青海湖的周围,有大通山、日月山和南山的环护,有辽阔丰美的大草原。草原上牛羊肥壮,骏马成群,藏、汉、蒙古等各族人民在这里休养生息、和睦相处,好一派诗情画意的高原风光!
青海湖中有两座著名的小岛,一座是万鸟栖息的鸟岛,另一座就是我们需要着重介绍的“海心山”。
海心山位于青海湖中心偏南,距南岸约30公里。它东西长2300米,南北宽800米,面积1.2平方公里,山顶高出湖面约70米。岛上怪石嶙峋,草木峥嵘,泉水清洌,风光奇特。海心山四面环水,远离尘世,是宗教信徒们隐身修炼的理想之地。山上建有庙宇、佛堂,内有法器、壁画等宗教文物。
海心山最富传奇色彩的是这里出产一种名马,古人称之为“龙驹”,因此海心山又名为“龙驹岛”。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青海湖一带盛产“秦马”。《诗经》中曾描绘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隋唐时,秦马与乌孙马、血汗马齐名,皆为天下良马,唐代还在青海专门设置了茶马司。
古时候,青海湖上无舟楫可渡。每年冬天湖面冰封时,当地牧民选择一批体高膘肥的良马进入了海心山放牧。到第二年春天,良马交配,产下的马崽即为“龙驹”。龙驹能够日行千里,矫健异常。汉平帝时,王莽秉政,在青海湖滨设西海郡,曾牧马于岛上,得龙种,日行千里,称作“青海骢”。隋大业五年,隋炀帝杨广西巡至青海,陈兵讲武,曾派专人上海心山牧马以求龙驹。其实,所谓“龙驹”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河曲马和大通马——这是以两个地域命名的马种。所谓河曲,指的是黄河从巴颜喀喇山发源后在西宁与青海湖之间的大草原上弯曲流过的地方;而大通就是青海湖北岸大通山下大通河畔的牧场。这两个地方盛产良马,古今闻名。

一路走来,草原上的“龙驹”在我们眼前奔驰,草原上的人民牧马放歌,当得知我们从武汉远道而来是为了采集火种,马的主人热情地将我们迎进了藏包,献上青稞酒、奶茶、唱起祝酒歌。在一种神圣、庄严的仪式中,我们的第四把圣火点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