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

天山,巍巍乎横空出世,莽莽然绵亘千里。山上有化不尽的冰川积雪,山下是数不完的牛马羊群。位于天山西北部的伊犁地区,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称,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东西文化荟萃之地。自古以来,哈萨克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辽阔而湿润的草原孕育了以哈萨克马为代表的优良畜群。早在公元前二世纪,西域乌孙(也就是今日伊犁)就盛产良马。据《汉书﹒乌孙传》记载:“天马来兮从西极”;“其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足见当时伊犁牧马业的规模。乌孙国还常常向汉朝进贡良马。汉武帝非常喜欢乌孙马的优良品质,亲笔赐名“天马”。此后,伊犁产的哈萨克马便有了“天马”的美誉。
到了唐代中叶,西域的回纥向唐朝输出马匹,每年达到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哈萨克马。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在这里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域,并在其周围建立惠宁等八座卫星城,统称“伊犁九城”。清廷在伊犁等地大办马政,建立多处马场,培育良马以供军需。
哈萨克马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头中等大,清秀,耳短,颈细长,耆甲高,胸狭窄,后肢常显刀状和外向。我国现代的名马伊犁马就是以哈萨克马为母马培育出来的。
伊犁马是在群牧饲养的条件下,通过长期杂交而育成的一个数量较大的品种。它以哈萨克马为基础,混入了俄国奥尔洛夫、顿河、布琼尼以及土库曼斯坦的阿哈.捷金马的血液而得来的。20世纪60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现在的伊犁马中,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
由于顿河马和布琼尼马都是俄罗斯轻型骑乘马种,使得伊犁马也具备了它们的特点。伊犁马看上去外表清秀,四肢和头部都有一定的干燥性,颈长中等而高举,肌肉较丰满,颈肩结合好,前肢端正,后肢稍显刀状和外向,毛色以骝毛、栗毛以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面部常有白彰。
伊犁马具有力量和速度兼备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繁殖性能,耐粗饲,抗病能力强,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是我国优良的兼用马种之一。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徒们一年一度的宰牲节。节日期间,新疆北部哈萨克等民族的人民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骑着高大的伊犁马聚集到一起尽情玩乐。在各类文娱体育节目中,“姑娘追”,“叼羊”和赛马等马上节目把热烈的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在新疆的短短两天中,留给摄制组成员印象最深的是新疆人民的热情和好客。为了配合我们采集圣火,他们穿起盛装,骑着高大的伊犁马,在美丽的大草原上翩翩起舞,放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