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他因下水救助佯装落水儿童致高位截瘫,妻子弃家而去。28年来,瘫痪在床的他全靠老母和女儿照顾。在轮椅上度过青春、步入中年的他却固执地坚信善良。2013年10月31日,事隔28年后他被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2014年2月10日,方俊明荣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

您的当前位置:长江网专题 > 英雄无悔方俊明 > 媒体评论 > 详情

长江日报:一座城市都被方俊明感动

发布时间:2013-11-14 15:56 分享到:

    (长江日报)本报评论员 刘林德

    28年来,方俊明一直是这座城市许多人的一个话题,一缕牵挂,一份感动,一种精神,时隐时现,但从来没有沉落,从没有被遗忘。

    借由近日见义勇为称号的授予,方俊明带给我们的那份感动和感染被前所未有地放大、扩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了解这28年的方俊明,审视自我的精神气度,思考城市的品质高度。我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武汉应该成为一座怎样的城?

    侠义,勇敢,宽容,达观,这些精神品格是方俊明自身所具有的,也是他救人前后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而他生活的场所,就是这座城市。今天,我们再次确认了他的这些精神品格,并以制度化的形式使之成为城市的精神标杆,成为城市精神文化应该追求的一种高度,成为人们可以效仿和学习的有血有肉的榜样。也就是说,方俊明一方面丰富和提升了城市的精神气质,一方面又使城市的精神气质变得可感可触,落地生根。

    一个人和一座城,就这样无法切断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涵育,互相提升。我们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水土对人的滋养;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人就标志一座城市,这是人对水土的回报。

    城市,本质上是城市中所有人的代称。因此,一个人和一座城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人和城市里许多人、所有人的关系。毫无疑问,方俊明纵身救人的侠义精神,必然与他的家庭、学校、邻里等环境有关。而他之后展现出来的无怨、不馁、宽容等,也与他的家人、同事、邻居和众多陌生人的认同和帮助分不开。反过来,他的家人、亲友、邻里、同事,现在又有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精神所感染、鼓舞、同化。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精神和文明高度,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大多数时候,一个人并不需要时时考虑自己和城市的关系,但一定得考虑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身边的人会怎样看待我这样一个人。把这种考虑扩大到整个城市、整个外部世界,就有了精神、文明和道德的共同要求、共同追求。

    一座城市被方俊明感动,这个时候,方俊明就是每一个人,就是这座城,他让我们可以预期这座城市能够达到的精神和文明水准。

责编: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