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2012-09-26 10:29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致力服务格局拓展

  发展文化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尤其是以公平、均等为原则的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更不能完全被动地依靠市场的调节。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不等于政府办文化,单方面的文化提供与传播并不一定能保证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反而容易导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形成“两张皮”,一方面供给相对过剩,一方面真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不能完全离开市场,还需要不断借鉴市场机制的经验、与市场经济互动互补。

  2007年6月1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已经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今年6月,文化部正式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其中最大的亮点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捐建或捐资助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捐助机构、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支持民营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目录。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参与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重大文化惠民工程、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

  近些年,一些地区正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电影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成为十六字方针,各地积极组建以市(地)为龙头,各县(市)参股,并可吸纳社会资本参股,以乡、村放映点为基础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推动院线制、股份制改革,使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电影市场。2006年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试点初期,全国仅有8个省的18个农村电影院线。2011年底,全国农村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46条,数字放映队47692支,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全国农村放映影片812.3万场,观众17.53亿人次。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公益放映市场运作机制,将片方收益与放映场次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制片方将影片及时投放农村市场的积极性,广电总局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平台上为农村放映提供的影片数量达2400多部。

  与此同时,许多地区积极推动“政府埋单,群众看戏”,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主体既有国有院团,也有民营文艺表演团体。

  河南永城豫剧团过去主要依靠在城区商演和周边地区庙会上演出维持运转,每场收入一般都在1500元左右,演员温饱问题难以解决,而现在一场可以获得3000元的财政补贴。“虽是政府埋单,但更要保证节目质量。戏不好,谁看你演?”豫剧团团长唐于灵说得很实在。为了创造出更多精品剧目,当地为《张娘娘新传》、《梁祝》等新剧目投资近200万元,演员们还深入乡村鼓励指导农民自编自演。每年培训200多名农民艺术骨干,发展民间演出团体70多家,常年活跃在乡村及周边地区。

  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民族前进的每一个印迹都闪耀着文化的光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累累硕果必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激情。

 

责编:陈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