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2012-09-26 10:29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人民日报)“知识的宝库”、“文化的灯塔”、“家门口的大学”、“永远不走的文艺队”、“脱贫致富的好帮手”……老百姓用这样的话语描述身边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亲切中透露着喜悦与自豪。

  “让文化与群众‘零距离’”——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飞猛进,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大幅增加,城乡文化服务差距迅速缩小。一个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正在凝聚起中华文化复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彰显党和政府高度的文化自觉

  衡量一个国家的先进与落后,有多种指标,其中一个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只要看一看这个国家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和分布情况,该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大致清楚了。

  公共文化事关民族未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8.5亿农民的大国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表面看来,让群众都能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是为了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全民族特别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公共文化事关公平正义。目前,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000美元,文化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但不同收入阶层所能获取的文化服务极不平衡。没有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调整文化资源的分配,广大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文化权益就难以落实。这一点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大批转企改制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公共文化事关人心向背。近些年,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是群众强烈的心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渠道,也是传播党的声音、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通过公共文化服务陶冶情操、增进和谐,已成为各界共识。

  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专辟一章,占据了令人瞩目的优先地位。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仅仅一个多月之后,《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驶上了快车道。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战略性地位。今年年初,《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再一次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写在基本目标之中。

  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战略位置来抓,凸显了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的文化自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