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方特点的社会管理模式
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
全市严格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创新评估方式,完善工作程序,率先在市重点工程、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开展风险评估,创建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书面提示单”、重点工程项目“五公开”等制度。全市共对9330个案件进行了风险评估,对其中存在重大风险的36件案件,采取措施,稳妥有效化解。率先在全国推出信访联席会议“九组一办”会商机制,综合运用司法救助专项基金、债权转移、困难帮扶等方法,解决重点疑难信访问题。严格落实“五级接访”制度,进一步畅通接待来访、办理来信、处理网上信访、24小时热线电话等信访渠道,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开展联合接访。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全市人民调解组织达到5732个、人民调解员3.58万人,每年调解矛盾纠纷6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6%以上。成立了42个行业协会调解机构,全市各级人民法院全部建立诉前联合调解中心,医患纠纷、劳动纠纷、物业管理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等行业性调解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法院系统民商事案件调解成功率达到52.14%。医调委受理纠纷调解成功率达86.5%,医疗纠纷发生率降低69.2%。
破解“两新组织”服务管理难题
目前,全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率达到100%,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覆盖率达93%以上。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中心,形成了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把社会组织纳入法治轨道。全市登记社会组织4245个,备案城乡社区社会组织1.2万个。滨海新区探索了“以社管社”的社会组织枢纽型管理和服务模式,得到中央综治办和民政部充分肯定。
成立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机制。全市1.66万户企业实行了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涉及职工130多万人,覆盖全市80%多规模以上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实现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基层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7280个,覆盖1.6万家企业。建立“四级递进”调解机制,实行劳动争议纠纷逐级调解,全市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达83%。
责编: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