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方特点的社会管理模式
让社会管理创新成果惠民生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社会管理创新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群众。全市70%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民计民生,连续每年实施20项民生工程,至今已完成100个大项、772个子项。
定期发布工资指导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保和特困救助标准,合理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连续3年出台增加群众收入的政策措施,全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26%,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增长18%。实施困难家庭帮扶和重症患者救助制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农村五保等供养标准。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一体化,全市930万人享有医疗保障,参保率超过90%,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523.8万,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探索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
目前,天津外来人口达350万人,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为1:3。我们按照中央“逐步使大多数流动人口稳定下来、在城镇和农村各得其所”的指示精神,把加强实有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建立了全员覆盖、全域覆盖的服务管理新模式。
建立了市、区县、街乡镇三级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站)、共3550人专业服务的管理队伍,实现了人口动态信息的交换和互通互联,构筑起三级服务管理、三级信息化平台、三级维权工作机制。全市各级人口服务管理机构以滨海新区为样板,做到了外观标识、内部设置和工作簿册“三统一”。
积极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6种服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小城镇建设、示范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社区建设,使本地农民吸附在当地;在开发区、保税区,凡是建立工业园区的,全部建立外来职工公寓,办理居住证,使他们稳定住处、稳定收入;面对高端、高新、高质企业和大项目迅速发展的态势,建立起高级技术人才落户长效机制,吸纳近20万人;对来津投资置业、兴办企业人员,采用“蓝印户口”、投资纳税办理户口等形式落户23.8万人;对从事建筑业的180万建设大军,建立“建设者之家”,提供食宿、文娱、保安等全程配套服务;对长期从事家政、保安、个体经营、餐饮服务等职业的80万人,综合运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等多种服务管理手段,在就业准入、劳动报酬、住房租赁、公共卫生、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法律援助等8个方面实行均等化,做到了职业稳定、收入稳定、住所稳定、思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