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泽国城防到环城公园群 张公堤之变见证大武汉复兴历程
扫净灰带大手笔泼绿
张公堤蜕变“一带十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城市扩张发展,作为武汉城市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公堤上车辆疾驰,一路烟尘。这条中心城区与新区“两不管”的狭长地带,逐渐成了汉口最大灰源之一。
2004年,市民王女士曾在QQ空间记录了这样的场景:从常青路上堤至长丰大道3公里左右路段,堤内外1公里视线范围内,堤内灰扑扑的一片屋顶下,是一派萧条的钢材、石材、破烂回收小作坊,还有零碎的鱼塘和破败的农舍。她建议为了城市发展,应拆除张公堤。
2006年,伴随城市发展的加快,张公堤存废之争更为激烈。不少市民认为张公堤不仅起不到防洪作用,反而阻碍了堤外区域经济的发展。
2012年武汉市对张公堤进行重新规划,堤上禁行机动车,并定下将张公堤建成全市最大城市森林公园的初步规划,张公堤开始“泼绿”。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启动建设,建成后将与江滩形成合围之势,似两条“绿色项链”串起整个汉口,为这条全长23公里的百年老堤注入新的生命,也化解了多年争论的诸多难题。
如今,张公堤已焕然一新。正在建设中的园博园将成为“一带十园”,漫步张公堤,尽享绿树、花香和湖景。从三金潭到姑李路,张公堤原本断开的闸口处由天桥相连,6米宽的堤顶视野开阔,湖面吹来的微风,捎着阵阵清香。
筑堤之后
奠定大汉口,铁路环线曾在堤上跑
据《夏口县志》1920年版记载,1904年,为防水患,湖广总督张之洞建筑后湖长堤,1905年大堤筑起,即张公堤。
《武汉地方志》记载的历次大洪水,张公堤出过险情,但从未溃堤。1918年大水是张公堤经历的第一次大考验,当时“四乡胥成泽国”,但张公堤“堵御奔流,仅上下街衢未被淹没”。
“没有张公堤,难有大汉口。”由于大堤阻挡了河水,堤内的田地慢慢涸出,大大扩大了汉口市区的面积,涸出来的土地约有10万亩,汉口城区因此扩大了几十倍。以前汉口市区只局促于从硚口沿城堡(今中山大道)下至通济门(一元路),张公堤完工后上起舵落口,下至堤角这一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黄浦路、赵家条、惠济路、解放公园、中山公园、宝丰路和古田的整条解放大道及至整条航空路、新华路、球场路、西马路,还有建设大道、发展大道等地区才露出水面。
宋晓丹介绍,京汉铁路1905年通车,在那一时期,张公堤上还曾建起铁路环线,跑过铁路。
筑堤之后还经历过大洪水。1931年长江流域性大水为65年之最,一时武汉三镇沦为泽国,张公堤出现过滑坡、矬塌等险情,但都经过抢险得以保全。大水后,堤身普遍加高培厚,堤顶高程曾达到29.3米。
除了阻挡洪水,张公堤还发挥着军事防线作用。史料记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开始在张公堤一带修建碉堡群,作为北拒日寇的军事要塞。1933年,汉口警备区在张公堤北端的岱家山制高点建成了主碉堡,与堤上碉堡暗道相连。
武汉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修复张公堤,加固加高。1958年东西湖围堤以后,张公堤成为二级堤防,之后年年投资维护,到1998年大水后堤顶路面贯通,张公堤彻底变成了交通线。此后张公堤上再也听不到洪水的声音。
责编:李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