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辛冲镇罗坪河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2014-06-06 08:47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所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在本轮“三万”活动中,市妇联工作专班以辛冲二中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为中心,以服务驻点村留守儿童为契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专题调研。

  一、驻点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特点市妇联驻点村新洲区辛冲镇罗坪河村总人口1152人,其中留守人口共672人,其中儿童265人,占39.4%。在走访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存在以下几个共性特征:

  1、学习较差。一方面由于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2、性格缺陷。长期与父母分离,使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通过调查还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一般父母外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大,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快。

  3、心理障碍。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比较艰难。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5、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由于溺水、触电、打斗等导致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二、留守儿童服务站发挥作用留守儿童服务站是2013年政府实事项目之一。市妇联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关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指示精神,主动争取党政领导重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支持,建立并巩固了“政府主导、妇联推动、部门共管、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体系。

  距离罗坪河村最近的留守儿童服务站是辛冲二中留守儿童服务站,该服务站通过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一是大力推进“三快乐”(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留守儿童发展理念,二是夯实完善“三个机制”(长效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留守儿童工作模式,三是探索形成“普惠、普爱、普乐”留守儿童工作特色。

  (一)科学完善信息管理。以政府采购的形式,与科技公司合作,研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软件,通过对罗坪河村的留守儿童进行信息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准确、及时掌握他们以及父母、监护人、爱心妈妈、志愿者的动态情况和妇联组织开展的工作,辅助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我们组织了江大、湖大、心理研究院等5个具有体育、音乐、美术、心理学专业特长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风雨无阻,每周定期到服务站辅助教学、组建兴趣小组、开展专业培训。目前每个服务站至少组建了4支以上的兴趣社团,如篮球、乒乓球、体操、武术、合唱团、舞蹈队、美术队等,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三)多形式提供关爱维权。为增强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市妇联组织10个服务站的7000余名留守儿童及监护人、老师免费到市儿童安全教育体验馆参观,同时提供8项免费服务项目,如中餐、安全自护书、生活急救包等。关注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群体,为500名留守儿童中的贫困、残疾、单亲家庭儿童每人提供400元慰问金。

  三、思考与启示1、要完善政策体制。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将子女带在身边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入学问题;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无法承担子女在务工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导致转学衔接的困难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因此,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2、要重视家庭教育。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未成年人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针对此现状,各级妇联组织应当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水平,提高妇女自身素质的同时,也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有益的生活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要合理设置课程。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因此,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