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乌龙泉街沿湖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2014-05-28 09:36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孩子的童年本应是天真无邪、五彩缤纷的,然而有一部分孩子的世界却充斥着一份与这个年龄段不相符的无奈和沉重,就是近年来逐渐被社会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在江夏区乌龙泉街沿湖村开展《农村网格化管理基础信息采集》和《“空心村”调查》工作时,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工作组的关注。

  一、基本情况沿湖村位于江夏区乌龙泉街东南部,共有12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湾,常住户245户,现有人口1017人,耕地面积2561亩,201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2000元。全村主要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劳动力667人,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其中345人外出务工时间在半年以上,占比52%,而他们的子女主要由老人监护。沿湖村原有小学在学校合并过程中被撤,学生主要在新建小学、土地堂小学和土地堂中学就读。据调查,全村有16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36人,21位男孩,15位女孩,其中初中生有4位,占比11%,均就读于土地堂中学;小学生16位,占比44%,仅一人就读新建小学,其余均在土地堂小学;学前儿童16位。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留守儿童成绩欠佳。留守儿童中30%的小学生成绩偏下,3%的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例如沿湖村十组的吴xx同学,今年7岁,就读于土地堂小学,其父母均在南方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因爷爷奶奶的溺爱和父母无法监管,学习成绩不好,学习的积极性不够,违反纪律的次数较多。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据调查显示,85%留守儿童想念父母, 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3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期,没有父母的关心和良性诱导,性格上容易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出现问题时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长辈交流。

  (三)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容易突破规范。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有的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四)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留守儿童缺乏辨识度,极易成为一些不良社会分子犯罪的对象,造成严重后果。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鞭长莫及。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外出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尽量给予物质上的支持,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逐渐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无法包揽。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学校教师缺乏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沟通,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留守儿童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而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有针对性的措施不足,未充分体现留守儿童的教育特点。

  (三)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影响了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工作组拟开展的帮扶工作(一)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为留守儿童监护人免费提供电话卡。为使留守儿童更好地体验父母艰辛,感受到父母关爱,增强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拟为每户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提供免费电话卡,帮助孩子更多地与自己父母之间的交流,(二)捐建羽毛球场,为留守儿童脱离学校管理后提供娱乐游玩场所。通过与村委会协商,拟在新修的村民文化娱乐广场上施划一片区域做羽毛球场,由工作组提供羽毛球拍等相关运动装备,拓展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场地。

  (三)开辟留守儿童活动室,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工作组建议村委会将村委会办公楼内的会议室“一地两用”,会议室不召开会议时候作为留守儿童的活动室,并结合工作行组捐赠的电脑,不定期开展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影视放映活动、课外集体学习活动和咨询帮助活动。

  五、对策及建议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除了工作组采取力所能及的帮助外,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要行动起来。就此我们提出以下不成熟的建议:

  (一)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建立定期走访慰问机制。

  (二)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已进入尾声,但是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与解决才刚刚起步,希望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重视这个因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社会问题,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法,还农村留守儿童一个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童年!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