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建洪:中国之治,是人民之治的制度化实现

2019-12-05 02:12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采访嘉宾:黄建洪,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黄建洪

  长江网讯(记者鲁珊)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中国之治”如何回答14亿中国人的现代化命题?就此,我们采访了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建洪。

  从“乡村中国”转变为“城市中国”,是一道全新的治理考题

  记者: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中国制度蓝图,立足于怎样的历史阶段、时代特征?

  黄建洪:当下时代特征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治理底色上,有几个数据必须关注。

  其一,中国城镇化率已高达58.58%,这是常住人口数据,户籍人口的比例是43%左右。也就是说,有高达15%、总人数达2亿多的人口,处于一个特殊状况:身体进了城,身份没有进城;劳动人口进了城,劳动保障没有进城;脚下的土地进了城,土地上的人与土地增值收入的关系关联还不够直接。

  其二,“互联网+政务服务”触网率,全国平均水准基本达到了60%,各个地方有高有低,但平均水准达到这一比例。

  其三,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中占比60%,这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三个数据表明,当下的中国,正在由一个“乡村的中国”已逐步转变为一个“城市的中国”,由一个“农业农村的社会”已逐步转变为工业化、服务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这也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正在出现重大的转型。

  党的十九大准确捕捉到这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一系列的部署回应了这些变化,并将之概括为“新时代”。新时代有新矛盾,面对新需求,呼唤新思想,就有了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两步走战略,干成十件大事。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是要回应:要干这么多事,怎样通过制度上的完善和成熟,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和伟大梦想。

  治理现代化,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记者:在重大的时代转型中,“中国之治”呈现出怎样新的特征?

  黄建洪:“中国之治”要放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乃至更长历史图景中去认识。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治理会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过去70年中,我们的发展实际是一种追赶型的现代化,但是资源有限,所以实行的是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比如,优先保证城市发展,优先保证工业,优先保证重工业。

  大工业的发展,是标准化、一体化、格式化的,与之相应的治理体系就是以“物本”为特征,以GDP、指标、增长为主要动力,以发展数据论英雄。这在相当长时间内,有很大贡献和历史合理性。但是它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城乡二元区隔,农村农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发展作出贡献,但也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均衡,很多人处在“留不下的城市”和“回不去的乡村”的困境中。

  在走过了粗放的大工业发展阶段后,我们要走向一个精细化、精准化、甚至是精品化的发展。这就要以质量为主、效益为主、成本控制为主,以具有生态环保效益的同步提升,均等的成本分摊和收益的获得为发展取向。归根结底,要转向“人本”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过去工业化快于城镇化,现在高达近60%的城镇化率,城镇化又快于人的城市化,这决定了城镇化要以人为本,要把人的融入、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各项公共服务放在首位。城市发展能不能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融入成本配置,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更加的均等化?均等化、广覆盖、普惠性、法制化,能不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能不能以人为本,让农业农村成为希望的田野,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更多人有“进得了的城市,回得去的乡村”?这些,都是需要以“人”为中心的,也是中国国家治理所面临的问题领域。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重塑个人权利系统,提升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最终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之治,根本上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之治、法治之治

  记者: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中国之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其中提出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国家治理中,人民的主体性如何体现?

  黄建洪:“中国之治”,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民之治”的制度化实现,就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之治、法治之治。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是“人即目的”的价值得到系统化的认可和保障。这一点是基础。也就是说,建设也好,发展也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以“人即目的”的价值得到制度化、法治化、效能化的发展和实现。

  二是人的自主权利获得释放。人民性的背后,是社会自主性。“人”是治理主体,要防止治理主体对象化、客体化、被动化和符号化。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七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社会自主性,充分激发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性意识,这就是人民性,是把人民之治落到实处。

  三是人的民生保障得到满足。从国家治理角度说,我国正进入现代化的中后期,也从物质主义转变为后物质主义时期。物质主义是重要指标,污染大、成本高。但后物质主义呢?要好一点,要优质一点。要保护环境,要强调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图谱,从根本上说,遵循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体现人民性。

  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的制度蓝图,就是要以制度化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制度化的方式来实现人民之治,以制度化的方式来实现既能规避风险,又能带来效率的伟大工程,最终实现我们的伟大目标。

  【编辑:符樱】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