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时刻的“妈妈”是怎样炼成的

2016-12-09 11:35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党委书记杨俊危难时刻的果敢处置,不仅让一起可能的悲剧被避免,挽救了两条年轻的生命,更避免了引起更大范围的恐慌。

  提及此事,红会医院医护人员无不感慨:“杨书记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们一点也不奇怪,她平时就是我们最美的书记,坚守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坚守着党员责任。”

  激情源于一份责任感

  53岁的杨俊打小就向往着成为一名医生,“那时爸爸也是党员,整天忙事业,只有生病时才能看到他。为了能多与他相处,我就希望能亲自给爸爸看病。”杨俊回忆说。

  1982年从武汉市卫校毕业后,杨俊进入红十字会医院成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也许是受父母影响,对党组织充满向往,上班第一天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90年成为中共正式党员,她白天忙着护理部干事的工作,经常要到临床一线顶班,周末和晚上还要到湖北医学院进修。“到岗位上了,我才理解了父亲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1998年,杨俊被任命为护理部主任,获得副高职称。当时的红会医院,正经历着业务不景气的低潮期,工资只能拿到60%,许多医护“战友”选择离开。“但我始终深爱这个专业,我要求护理人员自尊、自强、自信。”为了严肃规章制度,杨俊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医护人员行为准则,两名护士曾因违反交接班制度而遭受重罚。

  “我的激情源于一份责任感。”此后,杨俊一路高票当选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书记一职。她的抽屉中始终保留着3份材料,她时不时就会拿出来翻看:“一份是1997年对两位护士的处理决定,让我警醒自己随时要以身作则,否则对不起曾经处罚过的同事;另外两份是我就任副院长和党委书记时的就职报告,它们提醒着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抓医德医风让患者有感

  2001年,红会医院迁址重建,杨俊高票当选分管基建、安全保障、后勤的副院长。

  “当时也有人质疑我是护士出身,能否搞好管理工作。”杨俊回忆,初到新岗位,她也确实面临着业务上的难题。“当时要建设新的住院部,需要中心供氧,但我虽然分管基建,却连强弱电、隐蔽工程、门套是什么意思都不懂。”

  “既然组织把任务交给我了,我就要对组织负责、对班子负责。”为了弄清基础建设中的门道,她天天到图书馆查资料,硬是找到了中心供氧的国家标准,并以此要求施工方规范建设质量。

  通过半年的磨合,她终于理顺了工作,也让医院的建设形成“规矩”:一切以国标为基准,一丝不苟。

  医德医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形象,杨俊每天都会督促医德医风小组开展督查工作,让“医德医风”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但患者又极为关心的问题变具体。

  居民有急事可以打她手机

  “勤政不忘廉,无德不成医,我希望我们的医生无悔为医,无愧为医,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杨俊动情地说:“患者把生命都托付给了我们,我们只有全力以赴地去服好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杨俊把脚步向唐家墩街6平方公里、7个社区内延伸,搭建互动平台,居民遇到突发状况可通过社区及时向医院呼救,同时医院开辟了针对特困群体的绿色通道。

  杨俊将自己的手机号留给唐家墩街每个社区的书记,请他们代为转告居民,“居民有急事,我愿意帮忙协调,提供服务。”

  医院所处地段“三无人员”较多,红会医院平均一个月要收治30多人,一年好几百人,其中不少是辖区外的。在杨俊的号召和制度性约束下,这类病人只要送到医院,无论何种情况,必须第一时间进行救治。门诊部护士长葛梅秀说,“近3年来,送到该院的110联动救助病人有1400多人,他们不管有无支付能力,都能通过绿色通道及时得到救治。”(长江日报讯 记者刘元聪 通讯员朱素芳 邱琼 张青)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