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何祚欢)武汉的味道在水。两江交汇,湖泊密布,水网纵横,有不下百处地名和桥相关:六渡桥、保寿桥、多福桥、燕山桥、广义桥......街坊后在柱子之间砌砖墙,大水来时只要敞开门户,墙被冲倒架子还在,水退后复建就方便多了。
武汉的味道在于变。开埠以后沿长江一线大建洋楼,1902年以后的三次房地产高潮,出现了一批叫做“里分”的民居,中西合璧,成为“高等华人”集中之区,并逐日取代巷子,成为武汉特色。
武汉的味道在于商。汉正街街长8华里,门面上千,是中国古代城镇中最接近“十里长街”之说的商业街。中山大道绵延16里,近代兴起的商号莫不云集于它的两侧。当年集中了十家中外银行的江汉路,对此也要俯首称臣。
武汉的味道在于人。武汉人,往上数三代,都不是本地的。我们的先人都是背井离乡到这个商埠来寻生活,而在此落户的。要寻求帮助只能靠街坊邻里,靠朋友同事。
在人挤人处杂居于小巷的武汉人,从安家那一刻就学会了“搁人”,和街坊邻居之间,绝对“不是亲眷,胜似亲眷”。
武汉地处国之正中,四海风云,莫不在此聚会。人人皆有漂泊感的武汉人,恰恰不愿落于潮流之后。清代初叶,“天下四聚”,汉口为中部独树一帜,一家独大之港。鸦片战争后上海崛起,“四聚”中的苏州、佛山相继沉寂,武汉便盯着上海,“唯上海马首是瞻”。衣物用具,店铺装潢,行情起落等等,全是随着上海的样儿,对其他的地方就不大看在眼里了。到了今天,武汉虽然不像当年那么显眼,但武汉人的心却是一些“不服周”的心。小桥流水无法显优,也载不动今日的流量,我们便在长江上搭起九座桥,在江下挖隧道、通地铁。江汉关已不能成为标高,我们就去建设新的制高点。
说到底,一个地方的味道,是建筑,是外观,更重要的还是创造这些的人。因此,地方味说穿了就是“人味”。
责编:汤洁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