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专家勾勒武汉2049蓝图 36年后江城这样生活

2013-11-29 08:46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绿色城市

  步行十分钟可到达公园

  武汉公园绿地相对缺乏。据统计,现在主城区步行10分钟可达公园的覆盖率仅为57%,主要的公园绿地集中在长江江滩、汉江沿岸、环东湖等地区,分布不均匀,总体覆盖率较低。

  36年后的武汉,将构建“郊野—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网络系统,新建50座郊野公园,24座以湖为核心的城市生态公园,以及65个社区公园。届时,市民在主城区骑车15分钟,即可看见美丽的湖泊;绝大部分居民步行10分钟,可达公园或娱乐场地。

  低碳、智能将成为生活主旋律,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45%以上。

  宜居城市

  15分钟半径“个人生活圈”

  “真正的宜居要深入到社区,深入市民每天生活的尺度里”。李晓江说,武汉未来发展趋势应该主要以“家、服务设施和交通节点”这三个要素,组织15分钟半径的“个人生活圈”。

  届时,在步行可达范围内,可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可以就近购物,就近休憩娱乐,家长可以方便的接送小孩、买菜逛街。

  比如,步行15分钟,可到社区图书室借书。届时,社区图书室和市、区图书馆联网,通过网上预订,就能在社区图书室取到市图书馆藏书。

  包容城市

  话剧和电影更加平民化

  36年之后,更多的市民将可参与、消费文化活动。比如,看话剧和电影将更加便宜。

  目前,一张话剧票价,动辄三五百元;电影票价也不便宜,到影院看电影远没有成为市民生活的常态。而反观欧美发达国家,文化消费票价却很平易近人,纽约市民在一部话剧门票上的花费,最多仅为月收入的3%。欧美很多国家还推行“低票价计划”:维也纳金色大厅无论多么高端的演出,每场总会留出10%的票,将其价格定位在5—10欧元;伦敦的皇家歌剧院、国家剧院也出售低价票,有时甚至是免票计划,为学生群体提供方便。

  借鉴国外经验,规划提出,在降低票价和扩大观众群上做出更多改革,让更多普通市民能够进剧场、去影院,提高社会认同感和融合度。

  高效城市

  步行五分钟到达公交站

  为破解交通拥堵难题,武汉未来将以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为主导构建交通体系。

  根据构想,未来出行方式中,市民选择步行的大于50%,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大于30%,自行车出行大于10%,小汽车则小于10%。

  届时,市民步行400米可达邻里中心,步行800米可达居住社区中心。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将高于60%。

  更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将与之配套:武汉主城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100%,800米轨道站点覆盖率85%以上;步行5分钟可到达公交站点,步行10分钟到达轨道交通车站。

  活力城市

  市民可享受丰富夜生活

  武汉三环长度约为90公里,其内面积约为530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将打造为“活力中心城”。

  届时,将形成两大城市中心。北翼中心,将以建设大道——武广商圈、汉正街、汉口沿江商务区为核心,形成商业商贸聚集区和企业总部区。南翼中心,以武昌滨江总部区和沙湖南岸金融商务区为核心,形成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在这里,将聚集高端服务业,扩张零售商业,促进夜间活动。这意味着,市民可逛各类商场,并享受丰富的夜生活。

责编:牛甜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