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伯利亚的中国面孔:用中文问路比英文好使
时间紧张,路途中,向导给我们安排“布里亚特包子”作为晚餐。包子羊肉馅,与中国西北的灌汤包相似,只是个头大了几倍。据说,这是当地的传统小吃,食用时佐以砖茶。
到乌兰乌德,已是凌晨。8日一早,我们开始了在乌兰乌德的采访。
乌兰乌德已是秋季,西伯利亚的明媚给城市洒下一片金晖。有轨电车咣当当满城跑,车上白种人黄种人参差错落。
带路的当地俄语翻译,叫高德。初见面,小伙儿流利的中文和亚洲面孔,让我们误以为他是华裔。实际上,他是土生土长的布里亚特人,中文是在当地学的。
高德带我们来到市中心苏维埃广场,这里见证了万里茶道上中西茶市交会的盛况。广场南面,当年的茶叶交易市场,一个个拱门连成300米的乳黄色长廊,旧貌如新。
站在广场上,高7.7米的巨大列宁头像,提醒我们身处俄罗斯。来来往往女孩,大多有一张东方面孔——大脸盘、五官扁平、个儿不高、黑发……
高德告诉我们:乌兰乌德人口40万,主要是布里亚特人。布里亚特人属蒙古人种,长相偏向东方。不仅如此,布里亚特人多信奉佛教、萨满教,乌兰乌德是西伯利亚的佛教中心。
地方志专家拉达女士,同样有着一副亚洲面孔,她告诉我们:当年茶叶贸易中,乌兰乌德是中国商人入俄的首选。列宁大街上,至今仍保留有当年中国商人的店铺遗址。
“他们来到这里,很多人定居下来,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拉达说,有一位姓杨的京剧名角,在乌兰乌德很受欢迎。他的后代,因种种原因已改为当地姓氏。
我们在广场问路,未曾想,对方是中国人。他用中文说,祖辈经商来此,自己生长在这里,与故土再无联系。
这个城市的年轻人,仿佛对中国有着极大热情。路边有年轻人主动对我们说“你好”。用英文问路,小伙儿听不懂,直接用中文回答:“往右边走就可以。不用谢。”
拉达说,更重要的联系体现在经济上。中国已持续多年成为布里亚特共和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责编: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