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带俄罗斯师生来汉走“中俄万里茶路”

2014-08-21 14:47 我要评论
分享到: 0
调整字体

(长江商报) 上周末,8个来自俄联邦莫尔多瓦国立大学的师生第一次来武汉,访“中俄万里茶路”。这次活动由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慧策划。在莫尔多瓦访问八个月,刘慧总是给当地人介绍武汉,以及那段“茶路”连接起的历史。回国前,她组织了这次夏令营活动。

在萨兰斯克街头,与街头艺人合影。

  体验

  那个城市很小,

  很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

  第一次见到刘慧是两年前在一个文化沙龙的现场,武汉的诗人、学者在一起聊文学、聊诗词。那时,她刚完成论文《生态伦理视阈下扬克的悲剧》,研究奥尼尔的《毛猿》。对她印象深,是缘于她身上有一股中年女人少见的活力和认真。那时她刚过40,小孩还在上小学,她正在申请去俄罗斯继续深造。她那时的状态非常像《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已深陷家庭生活的桎梏,却又满心追求自己的事业。

  再见面时,她已从俄罗斯回来了,而且引着8个俄罗斯师生来汉参加“中俄万里茶路”夏令营。今年是中俄友好年,武汉和俄罗斯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不少。刘慧当年就是应邀去俄联邦莫尔多瓦国立大学教中文和中国文化。

  刘慧任教的莫尔多瓦国立大学位于首都萨兰斯克。城市很小,出门基本靠步行,从她住的地方去学校只要20多分钟,很少见到超过10层的建筑物。刘慧说那里环境很好,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物质生活不是很富裕,但人们的文化艺术水平普遍很高。“那是个宜居的城市,面积不大,没有过多的商业喧嚣,很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

  从去年11月到今年6月,刘慧在莫尔多瓦只见过一次中国人,那是河北省杂技团的演员去莫尔多瓦表演杂技。她几乎是当地唯一居住的中国人。在莫尔多瓦国立大学她主要教中文和中国文化,同时为大学老师、学生和市民开设了三个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讲。

  其余的时间她都花在和当地人聊天上。走在街上,经常有陌生人上前来打招呼,想问她从哪里来,来干什么,并要求合照。在她寄回家的照片中,有几张是和第一次见面的街头艺人拍的。一个画街头画的老画家,也不懂英语,两个人就用手势交流。她自己说很喜欢这张照片,“有一种流浪的感觉”。

  结缘

  俄罗斯翻译每次回家,

  都要给祖母带中国茶叶

  在莫尔多瓦的时光,最难受的是没有亲人在身边。几个月下来,刘慧说自己“特别想见到中国面孔,想说中国话”。她记得第一次听说有中国的杂技团要去当地演出,兴奋地买了票去后台探班,与他们聊天。演出后最后一个离场,然后几乎是含着眼泪地在街头看着他们的卡车离开。

  刘慧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比莫尔多瓦,虽然武汉的交通、气候、环境并不宜居,她还是更愿意在武汉生活,“我还是爱这座城市的红尘滚滚”。

  刘慧到哪里都不忘介绍武汉,今年,她又带了8个莫尔多瓦国立大学的师生来到武汉旅行。她告诉我,在莫尔多瓦期间,她曾经给当地人介绍过“中俄万里茶路”的历史。

  自清开始,中国的茶就从水路和陆路运到俄罗斯各地。莫尔多瓦国立大学建筑系教授沃华说,俄罗斯名画《喝午茶的商人之妻》中女主人手里捧着的就是中国茶。俄罗斯翻译、小伙子巴沙在中国留学七年,每次回家前祖母都要叮嘱他带茶叶。“这条茶路的起点就在汉口”,刘慧说,“现在莫尔多瓦人喝的是斯里兰卡红茶,味道不及中国茶叶。”

  刘慧说,由于当地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当地人对中国还是很羡慕的,学生们也都想来中国看看。回国前,她发起了“中俄万里茶路”夏令营,邀请莫尔多瓦国立大学的学生来武汉交流。8月4日,8个莫尔多瓦国立大学的师生来到武汉参观旅行,昨天下午才离开。

  17天的时间里,他们走访了当年的俄租界、中俄茶路的起点——赤壁羊楼洞,品尝了“川”牌青砖茶和“火车头”“牌坊”牌米砖茶;接下来,看皮影戏、参观红楼和湖北省图书馆;逛楚河汉街、光谷广场……整个行程刘慧一手策划,还兼当翻译和导游。昨天下午三点多,她送走了这群师生,也暂别了与莫尔多瓦的一段故事。

  1970年代初生人,现任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教授英文,研究方向为美国戏剧。2013年11月至2014年6月,应邀在俄联邦莫尔多瓦国立大学任教,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2014年8月,策划“中俄万里茶路”夏令营。

  责编:宋菁

分享到: 0

娱乐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