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茶培育俄国人饮茶习惯 汉口被誉为“茶叶港”
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标志着中俄长期贸易的开始,从此二三百头骆驼组成的商队满载着用来交换茶叶的毛皮,艰难跋涉于厄斯克·卡亚克塔(UskKayakhta)边境线。返回莫斯科时,由于每头骆驼须装载4箱茶叶(大约270千克),因而行程非常缓慢——茶叶从中国种植者到达俄罗斯消费者手中,需要16-18个月。刘晓航认为,漫长的运输过程决定了最早输入俄国的茶叶是砖茶。晒干的碎茶叶经过蒸压,形成体积更小、且不易受潮的茶砖。饮用时,需要用茶刀将茶砖切开冲泡。
俄罗斯“伟大的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尼古拉·费里申认为,普通俄国人饮茶习惯的养成,源自汉口开埠后,大量俄商在汉设茶厂,砖茶源源不断输入俄国。美国人威廉·乌克斯(WilliamH.Ukers)在他的著作、世界三大茶书经典之一的《茶叶全书》里记载:1850年前后俄商开始在汉口购茶。1861年汉口开放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俄国人在这里建立了产砖茶的工厂。在汉口市场,俄国十月革命前著名的茶叶洋行有:新泰、百昌、源泰、阜昌、顺丰等。茶砖运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俄国人又依照欧洲习惯往红茶中加糖加奶,借着这热气腾腾的红茶来抵抗漫长而严寒的冬天。
史料记载,1861年由汉口港出口的茶叶8万担,1862年为21.6万担,以后逐年增加。1871年至1890年,每年出口达200万担以上。这期间中国出口的茶叶,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由汉口输出的茶叶占国内茶叶出口的60%,汉口因此被欧洲人誉为“茶叶港”。一幅载于1899年3月4日《伦敦新闻画报》的汉口江边脚夫将茶叶箱子扛运上船的照片,向欧洲展示了当年汉口作为世界茶贸易之都的繁忙。
责编: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