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党风从“两节”抓起是赢得民心的好举措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传染性强,不仅党内有,全社会同样存在,党员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民风,社会上讲排场比阔气、高档消费一掷千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奢靡之风也对党风产生不良影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9月6日在天津市调研时如是说。(2013年9月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众所周知,党风、政风、民风,是一定时期一种社会风气的三大基本要素。一个社会的风气如何,往往由这三大基本要素来展示。因此,党风、政风、民风是有机统一的,共同构成一种特定的社会风气。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会风气这一整体当中,党风、政风、民风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党风、政风和民风,分别处在当今社会风气体系的顶层、中端和基层。党风正则政风清,政风清则民风淳。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若党风不端,政风必不正,民风必日下。所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要搞好我们的党风、军风、民风,关键是要搞好党风。”扭住党风这一龙头,就抓住了政风、民风建设的源头,就能带动社会风气的整体转变。
正因如此,王岐山此次在天津市就深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纠正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进行调研时指出,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风是关键,社风民风是风向标。党风决定民风,民风影响党风。这意味着要纠正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归根到底要从整治党风入手。正人须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搞好了党风,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教育引导也才更有说服力、更有效。
笔者感到,在中秋和国庆“两节”即将到来之际,王岐山此次调研和调研讲话,传递的最大信息就是: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基本前提是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能停留于一般原则号召,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和章法。这就需要建章立制,用“硬杠杠”来衡量,以标准细则来保障,使转作风、正党风落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搞虚情假意,不搞形式主义,不要作秀演戏,以良好的形象和无形的感召力,带动和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
由此观之,此前中央纪委和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发通知,提出要坚决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过一个风清气正的中秋节、国庆节,其要义就在于此。正像王岐山在调研所说的,要抓住中秋、国庆重要节点,刹住公款送月饼节礼、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抓党风促民风,务必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如此说来,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抓落实,是优良党风的体现,也是促政风、带民风的最佳实践途径。特别是我国自古就有“上行下效”之说,言简意赅地点明了社会风气的一种常态,甚至是规律。所以,从中秋和国庆“两节”抓起、做起,迈出转作风、正党风的有力步伐,这既是改进党风政风的实招硬招,也是赢得人心的好举措,值得赞誉,值得期待。(长江网 林伟)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