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对群众的“冷漠症”

2013-08-19 15:54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不把群众放在心上,不把作风顽疾当回事,是一种对上不以为然、对下无动于衷、对法漠然置之的“冷漠症”。(人民日报8月19日)

  冷漠,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成为现在很多人形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句子。“我不知道”、“找谁都无所谓”、“给我滚出去”等“豪言壮语”更是被群众形容为“最冷的官话”。党员干部,作为一名公仆,面对自己的衣食父母理应“以礼相待”、“体贴入微”,少数人却爆粗口的爆粗口,冷处理的冷处理……

  介于“冷”和“热”之间还有一种“不冷不热”的状态。不冷不热比喻对人态度一般,由此词极易联想到若即若离这个词。我们常在新闻中听到这样的语录“不归我管,请找相关部门”,表面上看有道理也,不光道出了自己不该管,似乎还指了一条明路,找相关部门。但相关部门是哪个部门?群众知道相关部门是哪里,还会来找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职能交叉难处理的事,经常是这个相关部门推那个相关部门,那个相关部门踢回这个相关部门。办事群众只能感叹“到底该谁管”。从某种意义上说,诸如此类的不吼你也不骂你,但就是不怎么理你的情况比爆出口还糟糕。“爆粗口”干部毕竟只是偌大干部群体中很少很少的少数,但“慵懒散”的作风却是不同程度的存在,且极易通过一小片人影响一大片人。

  “冷”与“不冷不热”加起来,就是大家常说的“慵懒散冷病”。突出表现在:一些政府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一些党员干部自以为“高人一等”对群众颐指气使;对群众的切身利益漠不关心等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已经严重脱离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有关要求,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

  生“慵懒散冷病”了该怎么办?躲,绕着走,肯定不行,那样问题可能会如积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到一发不可收拾。只有直面问题,按照中央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主动的开展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等等。相信只要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就一定能药到病除,风清气正。(长江网网评员 左梦)

  编辑:宗夏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