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思想包袱勇于拿起“防身治病”的武器
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进一步提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10月5日人民网)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它犹如敲响警钟一般,让广大党员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河北省级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时强调:“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摆在重要位置。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要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让每个党员、干部都在思想上受到触动。”
笔者认为,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使之越用越灵,党员干部就需要放下思想包袱,消除顾虑,勇敢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
放下包袱自我批评。我们有的党员干部,之所以不敢进行自我批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丢面子,失威信。其实不然,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谁都不是十全十美。党员干部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痛下决心改正,不仅无损于自身的形象和威信,反而能够提升其形象与威信。因此,党员干部要抛开“自我批评丢面子”的偏激想法,敢于揭短亮丑,虚心接受他人批评,展示的是自己宽广的胸怀和知错就改的勇气,得到的将是自己的进步和同志们的信任。
放下包袱相互批评。相互批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进步、促使问题解决,而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要准确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原则问题不退让,枝节问题不纠缠,维护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严肃性。要明确思想交锋不是“斗争”与“批判”,不是整人,而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对其错误的思想进行斗争、批驳、矫正,是治人的“病”。 要真正从团结和爱护帮助同志的愿望出发,批评的内容要有根有据,不能捕风捉影,危言耸听,说话时要语气温和,不能以权压人、以势压人,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放下包袱听取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讲,“批评”较之“表扬”更难得到、更有意义、更有帮助、也更见真情。因此,党员干部对待批评,要认真听取,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自觉接受其他班子成员的批评帮带,虚心听取意见建议,要多从思想上找原因少用现象搪塞,多从自身找原因少推诿扯皮,多从主观上找原因少强调客观理由。有的领导干部虽然嘴上说“欢迎批评”,但真听到批评时就“怒发冲冠”,老虎屁股摸不得,这不仅是政治修养不够的体现,还会让 “进谏人”敬而远之,造成决策的“失聪”。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旨在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唤起党的领导干部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勇气和党性,不能把我们防身治病的武器给丢掉了。”(长江网 安子洲)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