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当务之急
近来,关于基层迎检台账负担重、考核评比形式主义严重的新闻多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上海长宁区虹储居民区书记朱国萍面对市委常委们直陈“现在上级检查越来越多,基层疲于应付”、“居委会干部应付各种检查一年要填表格达几百张”,应接不暇的检查评比成为他们的心头之忧;南京市不少村和社区党员群众向市领导反映“上半年我们社区的台账就做了30多本,写了1万多页”,“就一项公共文明测评,我们的台账装订了20多本,1000多页”……这些数量越来越多、形式重于内容的各类检查评比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让基层群众怨声不断。(《人民日报》 8月13日)
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声让领导们出了一身“汗”,也让机关干部们叫屈:我们一年、甚至几年才检查一次,是为了帮助和推进基层工作。我们认真设计方案,深入基层检查,为啥还让你们这么不满呢?对于检查评比,为什么机关和基层看法有天壤之别呢?
原来,上级机关在设计开展检查评比中,方案和标准大多是长期工作在机关的人员,按照机关工作基础、工作特点和工作要求设计的,不少要求远远超过基层实际且不说,啥事都要讲组织领导、专人负责、过程活动、投入保障、资料记载、影像印证等等,希望基层和机关工作一样做到规范化、系统化。问题是,基层人少事多,其工作必须遵循两条铁律:一条是一针穿千线,线线须通过;一条是群众不满意,做了也白搭。即便几十上百个部门中只有一半的部门每年检查一次,基层就得迎检数十次,每次迎检都得准备系统完整的资料,基层是不是会堆起资料的大山啊?任何一次检查他们不好好准备资料,上级能让他们过关吗?还有,基层工作中,群众随时有需要,干部随时得去办理、去满足,工作性质决定了随机性很大、规范性不足,上级只看资料和牌子式的检查评比逼得他们只得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去“造”资料、“造”图片——资料再多、图片再齐,群众能得到多少实惠?应付上级检查基层干部造假恐怕都来不及,哪来足够时间去服务群众?任你资料一卡车,也难换群众一声赞扬。
除了检查评比的设计方案过于机关化、要求过于严格之外,检查评比主要采取看资料、看牌子的方式也脱离了基层实际,加重了基层负担,误导了基层干部。至于结果,自然是表格集中开个会、牌子竞相排个队,基层干部因无用劳动叫苦、基层群众对形式主义摇头。这种局面之所以不断蔓延,是因为机关基层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导致机关同志一直感觉良好,而基层同志却对“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不接“地气”的检查评比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工作的作用,还败坏了党风政风,落得基层一片怨声。
重基层抓基层方向没错,用考评促工作方式也对,但用好检查评比这个抓手,一定要慎用机关思维,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基层干部在踮起脚来适应上级要求,上级机关更要多俯下身子去听听基层意见。当下,要把为基层减负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行动和当务之急,停止可有可无的评比检查,简化、整合非进行不可的评比检查。出台基层工作检查评比方案之前,决不能坐在机关里想当然,一定要问计基层;实施检查评比时,一定要大量精简不切实际的资料要求,着力突出基层群众的评价,增加随机性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检查评比促进工作的最大效用,才能迎来上下同频共振、基层干群拍手叫好的局面。(长江网 黄琼)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