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建设者:猫道上谨慎施工

2013-07-11 10:24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湖北日报)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题图:鹦鹉洲长江大桥猫道速写。(记者 殷秋丽 绘)

  塔柱巍巍,缆索如虹。

  25日,风风雨雨。预报有雷雨。本报重点建设项目蹲点调研采访组,抢在雷雨前攀上武汉市第8座长江大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

  省广电、市广电的重点建设项目蹲点调研组也同时到达。

  学习建设者,报道建设者——建设伟大的祖国,奉献伟大的时代,我们媒体人与建设者同在!

  高度

  风在耳边呼呼,江涛在脚下静静——离江面越来越远了,涛声不闻。

  多高?

  乘坐升降机,眼见汉阳江滩上的树小了、小了。抵达一号塔顶,129.2米。“人家鹦鹉洲边住”、“画船犹沿鹦鹉洲”,芳草萋萋的鹦鹉洲呢?早已没入江流。武汉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陈跃庆告诉我们,2号塔一带的江水下,就是诗咏中的鹦鹉洲。位于江心的2号塔,高152米。

  百米山,不高。百米楼,多见。

  可登临百米孤塔,感觉就不一样了。江风有劲,扯着汗衫;四顾无傍,战战兢兢。初上猫道的人,往往醉酒般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走起来踉踉跄跄。“莫往脚下看!”大桥业主、武汉市城投公司总工程师朱斌,不断提醒我们。脚下,透过猫道铁丝网眼,浑黄的江水茫茫。

  宽度

  建成后的大桥,双向8车道,平坦宽阔,车流呼啸而过。

  比起长江大桥4车道、长江二桥6车道,“老八”是膀大腰粗。

  可如今,他还只有“两根青筋”——上、下猫道,每道宽4米。

  大桥全长3.42公里,主桥跨径2100米,比起来,4米猫道何其纤细!它由手臂般粗的钢缆上,铆定铁丝网、木板,两边也用铁丝网架成护栏。长期泡在工地上的朱斌介绍,“猫道,就是你走在上面,必须低头弓腰,小心翼翼,远远看去,就像猫在爬行。看上去好像心惊胆战,其实它确保安全”。

  而这,就是大桥建设者施工重要平台。

  工人们正在架设缆索,他们通过卷扬机,将粗壮的一根根索股顺着猫道送往对岸。

  精度

  一桥飞越天堑,粗钢巨梁,好不威武。

  可大桥局鹦鹉洲长江大桥项目经理罗瑞华说,桥梁建设,讲的是精度,精细程度是以毫米计。

  鹦鹉洲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

  悬索桥,靠主缆“力挽千钧”。两根主缆总自重1.1万吨,直径均为686毫米,每根主缆由114股索股组成,单根索股由127根直径5.25毫米的镀锌高强钢丝组成。这14478 “丝”将承载10万吨!罗瑞华说,“一丝也马虎不得!”

  橘红色钢梁,将有别于长江上现有的“桥色”,横空呈现一道“鹦鹉彩虹”。朱斌说,钢梁都由武昌造船厂生产加工,其精度,由精密数字机床加工完成。桥面预制版按钢结构要求制作,误差不得超过2毫米。

  速度

  2010年8月,设备、员工进场。次年4月,鹦鹉洲大桥正式开工。

  2012年4月19日消息:“鹦鹉洲”创下新的中国速度:1号塔平均一天长高0.64米,提前3个月封顶。

  我们在猫道与拆卸握索器的一组工人交谈,汗水雨水两不分。喻立新师傅说,“这不是下雨,是降温,好哦,不然太热了。”半片握索器重有三四十公斤,刚拆下就被扛走。他们说,争取6月底完成布缆,再热、再有风雨也要大干。

  机械设备管理员刘琛每天都要在猫道上行走。他告诉记者,“边走边检查设备,过一趟江,要3个多小时。”这位27岁的嘉鱼小伙子,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是大桥局六公司的员工,“这是我参与建设的第一个长江大桥工程,看到大桥一天天竖起来,作为一名年轻建设者感到特自豪。”

  大桥局宣传干部舒智明,更是为大桥局到今年建局“一甲子”而骄傲。他说,大桥局因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桥大桥成名,科研与技术实力都是世界水平。目前全局仅在长江上在建的桥梁,就有11座。“鹦鹉洲大桥是在建的离大桥局最近的长江大桥!家门口可不能丢丑啊!我们的目标,是把大桥建设成为展示企业形象的家门口工程、与国际接轨推行标准化管理的示范工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挺立江塔,下游2公里多的武汉长江大桥巍巍在望,上游2公里多的杨泗港长江大桥又正在勘测中。半个多世纪,从一桥到八桥,江城的历史,好一部建桥史,而建设者是历史的主人。

责编:DH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