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快速增长 代表委员建议提高驾车出行成本

2014-01-09 08:25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经济杠杆有效

    但需合理设计使用

    面对日益增多的机动车,修路、建停车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难以缓解拥堵的城市交通和尾气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控制车流、限制机动车的有限使用,势在必行,这已是“两会”代表、委员的共同呼声。

    目前,我市通过车辆限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限外埠货车,本地货车“夜运模式”。货车在中心城区通行,小客车通过路口的通行效率是大货车4倍。货车在中心城区随意通行往往引发交通拥堵,降低了50%以上的道路通行效率。对三环线实施管制后,日均交通事故报警量下降60%,交通堵塞报警量下降87.3%。

    对桥隧的限行管制后,长江二桥的交通流量较之前将会减少5%—10%,约为12.6万辆/日。桥隧周边交通紧张的徐东大街、黄浦大街、解放大道、香港路等道路交通压力也会略微缓解。

    市人大代表何春梅说,治堵是个综合工程,与车辆的消费政策很有关系,而我们目前的着眼点主要在交通设置和行车疏导上,对车辆出行成本少有关注,而通过提高行车成本已经是国外大城市通行的、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

    “两会”上,代表、委员就如何提高行车成本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收拥堵费、提高停车收费标准等。一位委员说,如何做到合理提高行车成本,则需要相关部门科学谋划。他说,城市车辆出行数量应与道路通行能力相适应,不侵害“无车人”利益,做到这两点,出行成本才可说是合理的,反之就有过低之嫌;当然,如果过高,也不合理。

    缓拥堵减排放

    交通建设也要跟上

    在谈到提升行车成本、引导绿色出行时,很多代表、委员也都提及另外一个问题:加强交通管理,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交通的完善。

    来自九三学社的一个集体提案就指出,道路停车管控不严。占道违停、逃费、议价等现象普遍存在,按时调控政策难以实施,造成泊位周转率低下。调查显示,道路泊位平均停放时长达3—4小时,且违停车辆高达三成。

    市城投集团停车场公司相关负责人称,以前建停车场的模式单一、效果不佳,在我市规划公共停车场选址规划范围内选点,经规划部门审批后开建,往往一个停车场要建几年,投入大,却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2014年,停车场公司承担全市19个停车场的建设任务,将进一步优化停车场布局。

    市人大代表刘纯启说,目前不少城市实行的车辆限购和限行,这也只是暂时缓解了交通压力,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他说,只要大力兴建“共享交通”,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才能根本性的改善交通环境。“武汉是九省通衢之地,但是城市本身的交通建设也必须跟得上。”在他看来,提高中心区的出行成本,收取高昂的费用也是一种暂行的办法。

    市政协委员邱化明则说,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绿色交通,同时建立机动车污染检测体系,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实行年检与路检并重,禁止未取得环保检验标志的机动车上路行驶。钮心莉、周益保等委员则说,推广轨道交通周边生活圈的公交出行和换乘,倡导绿色出行,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繁华商圈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

责编:李莉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