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代表呼吁立法保护武汉的山

2014-01-08 09:36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本报讯(记者刘智宇)“武汉有大小山体500余座,她们绵延起伏、苍翠如黛,却没有一部专门保护山体的地方性法规。”昨日,市人大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长安提出尽快制定《武汉市山体保护条例》,真正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提案一出,46名人大代表深有同感,在提案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李长安介绍,武汉称得上“名山汇聚”,既有锁大江的龟山、蛇山,也有知名学府所在珞珈山、喻家山,还有风景迤逦的磨山、木兰山、九峰山、龙泉山等。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初步统计,武汉市共有大小山体500余座,她们绵延起伏、苍翠如黛,与100多个湖泊相伴,山水相映,景致天成。

  “目前,我市对于湖泊的保护措施已经相当完备。”李长安说,2002年以来,《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相继出台,如今,我市的湖泊保护可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然而,让李长安忧心的是,我市至今仍没有一部专门保护山体的地方性法规。

  “由于缺少法律保护,山体植被、环境、景观等正遭受破坏和威胁。”据初步统计,我市中心城区有一半以上的山体本身遭到破坏或山体景观受到影响,武昌的小洪山、凤凰山、伏虎山,被建筑丛林围绕,难见青峰。远城区的山体破坏更为严重,黄陂、江夏的许多山体因开矿采石被挖得残破不堪,仅蔡甸就有50座山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何切实有效地保护我市山体?李长安认为,一方面,应综合考虑山体景观、水系保护、城市风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公共安全、土地利用等因素,制定《武汉市山体保护条例》,从立法层面保障山体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建议国土、文化等有关部门尽快开展我市山体的系统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山形(地貌要素)、山质(地质要素)、山林(生态要素)、山文(文化要素)、山景(景观要素)等,以此建立《武汉市山体自然文化档案》,为山体保护规划提供依据的同时,成为老百姓了解武汉山体的阅读资料。

  “唐良智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听完之后,心里感到热乎。”李长安希望,《武汉市山体保护条例》能够尽快出台,让市民们望见更多、更美的山体。

责编:田静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