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

2012-10-09 10:42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的科学真理

  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很不平坦的道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成功应对了危机,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真理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走上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着眼于解决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突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2003年至2011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10.7%,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人均GDP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10年来,我国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的无穷力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社会和民生事业长足发展。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事业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跨入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的时期。农民结束了二千多年种田交税的历史。最低工资标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国家扶贫标准大幅调高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急剧转型过程中,我们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始终保持稳定,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科学发展优势在国际比较中彰显。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其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在党的领导下,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取得了抗击非典、雨雪冰冻、特大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在西方经济深陷困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我们迅速出台并不断完善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我国经济率先回升向好,并向内生自主增长方向转变,成为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器。我们战胜了一系列严重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兑现了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上海世界博览会,是我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最终以“成功、精彩、难忘”载入史册。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空前增强,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