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建国家中心城市看深圳样本:创新是魂
30年前,这个问题一定成立。一个小渔村长成现代大都市,没有人否定挥手一圈点石成金的巨大力量,包括深圳人自己。
现在,这个问题一定不成立。这座神迹般的城市,已经拥有她内在的特质和活力。
各类新试验区不断出现,政策在区域间渐趋平衡,而深圳还是深圳,依然峭立潮头,还是领跑者,还是风向标。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来到深圳,登上了最高地标地王大厦。1周前,我们在深圳,京基100已拔地而起超越地王。据说,平安金融中心大楼已经在建。两年后将成中国第一高楼。
地标只是深圳依然充满活力的证明,深圳却不再以此为傲。
深圳相信,创新是领先和超越永不枯竭的动力。《江泽民传》作者库恩说,只要成为全球创新、创造中心,深圳不需要再做其他了。
“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位于罗湖区的国贸大厦,在1982年的中国不断创造着纪录:深圳速度、中国高度这样的字眼,伴随着这座楼的建成。
如今,国贸大厦已被淹没在深圳的钢筋水泥中。
和国贸大厦的命运类似,深圳这座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因为和世界最近而一直受到瞩目,创造无数第一,成为中国地标。
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深圳是中国距离世界最近的地方,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当年一枝独秀,如今万马奔腾。回望内地城市,深圳反而有些被遗忘的感觉。
早在2002年开始,深圳市政府相关领导在公开场合表达出了深圳的“四个难以为继”,即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城市人口重负下的人力资源补给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
经过2003、2004两年的摸索和思考,深圳在新时期的城市定位开始明确。2005年5月,深圳率先提出建立“自主创新型城市”口号。
2007年,深圳市政府宣布,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08年10月,《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公布,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在深圳华为,有一面展示墙显得与众不同:上面挂满了各种专利技术的证书牌匾。华为这面专利墙彰显的,正是华为人最引以为自豪的特质——自主创新。
华为明文规定:“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将加大拨付比例。”实际上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不仅比国内一般企业不足1%的比例高出许多,有些年份其实际投入比一些跨国公司还要高。
如今,深圳已经涌现出一批凭借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各领风骚的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本土创新企业群。华为、中兴、金蝶、金证、比亚迪等等,都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具有了相当强的竞争力。
前海,与香港一海之隔。6月1日,我们来到这里。在这块只有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尘土飞扬,工地林立。这里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
在这里,将引进和借鉴香港先进经验。“前海所要建立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开发区,而是具有改革探索意义的试验区”,“不仅是产业发展的试验,也是制度规则的试验”。
上个30年,深圳是中国的方向;下个30年,前海带来无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