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消泗乡告别“牛耕”时代

2012-09-18 10:03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武汉晚报)

消泗乡农机手王树明赴仙桃跨区作业,为当地农户收割秋粮。记者蔡晓智 摄

    消泗乡告别“牛耕”时代

    前天清晨6点,农机手李森林爬进货车驾驶室,一脚油门下去,货车载着90匹马力的收割机,驶向消泗乡承包大户李中标的水稻田。若按每天2000元的毛利润计算,他在这里收割一星期水稻可以赚1.4万元。

    消泗乡,湖区,蔡甸区最偏僻的纯农业乡镇,地广人稀,户均耕地达10余亩。1986年,从李森林购买第一台拖拉机起,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消泗乡,逐步进入机耕时代。

    当地农机站的数据显示:消泗乡有5000多户村民,农机数量多达2300多台,其中大小收割机就有102台。乡长常征说,农业机械化,不仅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境,还带富了一批农机手。

    2008年,国家加大了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事实上,早在2002年,武汉市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机购置补贴措施。消泗乡党委书记涂同善说,受惠农政策影响,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1年,该乡率先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年牛耕时代,全乡12个村都成了无耕牛村。

    “农机第一人”年入10万元

    入秋的稻田,水早已干涸,举目四望,一片金黄。李森林驾驶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履带轰隆隆驶过,沉甸甸的稻子脱粒归仓。

    李森林,50岁,初中文化,消泗乡曲口村人。9月10日起,李森林帮他的老客户李中标收割玉米和水稻,已持续了7天。

    李中标是罗汉村人,承包了2000亩农田,是消泗乡最大的农田承包户。李森林掐着指头算账:他的收割机可以收玉米,还可以收稻谷。按每亩120元算,收割机工作一天,毛利润有2000元,一个星期下来就是1.4万元。

    1986年,李森林购买了消泗乡第一台拖拉机。当时,他承包了50亩农田。每年春耕,让他伤透脑筋,一头水牛整一天,最多整2亩地。这一年,他借了2.9万元,买了台拖拉机,既能耕地又能搞运输,种田的效率高多了。

    事实上,消泗乡有5万亩耕地,一直以来,劳动力严重不足。机械化耕作,让农民尝到了甜头。2002年,颇具经济头脑的李森林,对农机不断更新换代,购买了消泗乡第一台轮式收割机。

    李森林告诉记者,26年时间,他靠农机致了富。如今,家庭年收入10万元。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