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一样的“农民工”

2012-09-17 10:20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光明日报)“没错啊,我本来就是农民工。”在阜阳经济开发区豹子头服饰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时尚而大气的公司负责人曹群,仿佛看出了记者对自己的“质疑”,笑着解释:“我可是20年前就出门打工的资深农民工!”

  安徽阜阳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地之一,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超过250万人。小分队来到这里采访“农民工”就业与保障,市委书记宋卫平给我们报出了包括“豹子头”在内的一长串由“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他说:“看完了这些,你们就知道了什么叫大不一样的‘农民工’。”

  嬗变:昔日“农民工”今朝“凤还巢”

  3万多平方米生产生活设施、100万件的年加工能力、全套现代化的缝纫加工设备……不仅曹群个人的形象与印象中负重出力的“农民工”完全不同,豹子头公司也称得上一个现代企业。

  “这要感谢家乡支持创业发展的好政策。”曹群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做过小裁缝的她到温州打工。由于有技术基础、能吃苦,工资比一般工人要高很多。手里有了些钱,就跟别人合作开办加工厂,吸收家乡“农民工”就业。这几年,家乡政府鼓励支持“凤还巢”,在优惠政策吸引下“豹子头”就回乡创业了。“这里的工人都是过去在外打工的阜阳人,整整400名。”

  “曹群说的优惠政策一共有23条。”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司学龙介绍。阜阳出台了包括财政支持、市场准入、税费减免、信贷支持、就业扶持、公共服务在内的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创业贷款贴息。“伴生于改革开放的农民工,除了逐渐融入当地外,一部分人也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条件,有了回乡发展的需求。”

  颍东区冉庙镇,祥鸣达服饰有限公司里机声隆隆。公司负责人冉勤,曾经在成都、东莞等地的针织企业打工,并依靠自己的勤奋和能力进入管理层。2008年初,积累丰富管理经验的她,既看好家乡的优惠政策,也看好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转移的好机遇,回到家乡办厂。“那时只有20多台机器,十几个工人。”但政策与人力资本的优势很快显现,当年年底便增加设备200多台,安置了160多人就业。

  30家“凤还巢”创业园区、近2万家“农民工”创业企业、数10万“农民工”回归就业……记者开始感受出宋卫平所说的“大不一样”!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