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柳下乡这七年:石榴红村变了样 村民收入翻两番
在农村办事不容易
柳熙和杨蝉第一次来到石榴红村,见到的是零散破旧的民房,杂乱的水池、垃圾坑以及田地。
比改变环境更困难的是,农民们固守的生活习惯不愿轻易改变。柳熙说,以种树为例,根据规划村里要种桃树和竹子,尽管从大队到小队,层层通知到农户,但有的村民还是不理解,不支持。
本来在农户门前要种一排桃树,可是有个婆婆硬是不让种,说桃树招鬼。柳熙说:“您家搞错了,桃树是驱邪的。”“你个小屁伢,懂个鬼。”小柳还被婆婆数落了一番。
没办法,小柳找到大队,队长亲自做婆婆工作,最终还是没做通。没办法,这排桃树不得不改变规划,婆婆家换了橘树,然后只得一棵桃树一棵橘树,间隔栽了一排。
还有一次,准备在一个爹爹家门前种竹子。爹爹扛锄头阻拦,说竹子会跑根,会把房子地基拱了。小柳跟他解释:“我是学植物的,我们选的是丛竹,不会跑根的。”
“哪有不跑根的竹子,你莫骗我这个老头子了。”最后,仍旧没有做通爹爹工作,只得在这家留下空白。
事实证明了当时农场书记王志刚的先见之明,王书记说:“光种石榴还不行,房子该改造,环境要改造,人,也要改造……”
一批“小柳”在成长
现在,小柳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2007年,他在东西湖轻轨附近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当年被提拔为武汉慈惠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副总;2011年,小柳被评为东西湖区优秀共产党员。
小柳下乡的这七年,石榴红村也发生了巨变。石榴红村村支部副书记张意说,该村占地面积只有200亩,农户245户,现在主要以旅游住宿、餐饮接待、游客认种菜地、土特产销售、游客采摘菜果、蔬菜种植和打工劳务等来增收。2005年实施新农村改造以前,村人均年收入3700元,而现在达到1.8万元,七年翻了两番。
这七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到慈惠农场工作。据统计,现在农场有41名大学生,占到“场管干部”的32%。
慈惠农场书记彭邦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慈惠农场有重视大学生的传统,向来不以考试论英雄,看重的是实践能力,让大学生接地气。作为老国企基地,农场现在向商贸、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学生创业氛围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