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住二氧化碳

2012-09-25 09:45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湖北日报)编者按

  一个汉产“光猫”,让您的网速达到10G/s,领跑全球;一根汉产光纤,可让2.2亿人同时通话,世界第一……

  创新风起云涌的新时代,作为中国科教重镇,大武汉活力迸发,一项项世界第一、中国第一频频问世——全球首台71英寸激光电视、全球首个抗结肠癌新药、全球首个语联网、全国首个汽车车顶盖激光在线焊系统……国家科技部今年7月认定,武汉知识创造与孕育创新能力,已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创新已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一批批“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不但擦亮着“武汉创造”的品牌,更在国际竞争中扬威“中国创造”。它们是如何诞生的?此间凝聚着科学家怎样的心血与智慧?今日起,本报推出《感受创新脉动 走进武汉“中国第一”》系列报道,与您一起为荆楚创新喝彩,为武汉创造加油!

  二氧化碳,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眼下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而它,八成以上源自火电厂燃煤。

  如今,“捉”住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已成为各国从事减排研究科学家们的新战场。

  在武汉,就有一个基地,能“捉”住燃煤产生的95%以上的二氧化碳,技术水平全国第一。昨日,记者走进这一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碳捕捉试验基地,现场体验“捉碳”技术的神奇。

  “捉碳”,氧气助阵

  昨日14时,记者来到位于光谷未来城的该基地。基地具体负责人张世红的名片上,印着“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

  “这是我们学校代表国家与美国合作建的基地。”张世红自豪地说,去年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确认在“清洁煤”等3个领域开展合作,“清洁煤”项目中方就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投资2600万元设立这一碳捕捉基地。

  基地占地只有4亩多地。这里管道纵横、罐体林立,其中一处足足有四五层楼高的蓝顶钢建筑格外显眼。“那是锅炉系统,煤就在里面燃烧。”张世红顺着铁栏杆爬上钢铁架二楼、指着一旁的漏斗形大铁盒说,那里装的是煤粉,可自动控制将煤粉打入锅炉燃烧,“这相当于火电厂燃煤发电系统。”

  这些复杂的管道有什么用?“别看这管子多,其实很好区分。”张世红介绍说,灰色管道部分,标有“二氧化碳”的是收集二氧化碳的,标有“水冷”字样的是冷却系统,而最为显眼的绿色管道,是用来输送纯氧的。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