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潜修 中国式财富管理“巨舰”起航

2012-09-05 16:32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监管者肖像:创新是永恒的课题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机构,也是资本市场中最具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的主体。这是历任监管者的共识。

2002年12月,尚福林上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党委书记,开始了他为期长达近9年的证券监管生涯。在尚福林时代,证监会按照“国九条”的要求,提出了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措施,包括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推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深入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以及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法制建设,为证券行业发展铺平道路。

2005年以来,我国证券业彻底化解了历史遗留风险,切实增强了规范审慎意识,着力巩固了传统业务,同时又积极推出集合理财、融资融券、直接投资等一系列新产品、新业务,在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相继爆发的逆境中,整体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态势,各项风控指标优于监管标准,行业实力大幅增强。

2005年8月12日,在证券公司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上,尚福林提出多项日后对券商至关重要的创新举措,包括允许规范类证券公司开展集合理财业务;鼓励创新类证券公司在合法合规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开发专项理财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大力发展合规业务;鼓励证券公司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展其他创新活动;鼓励证券公司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调整组织结构、创新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允许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在境外设立、收购、参股证券类机构,为其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创造必要的条件。

2011年10月29日,郭树清从尚福林手中接过“接力棒”,上任10个月来推出多项资本市场新政。其中,中介机构的规范和创新成为监管层力推的重点之一。

与上一届创新大会相隔7年之后,监管层再度为行业带来一阵春风。今年5月7日,监管层在券商创新大会上拟定《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征求意见稿)》,计划从11个方面出台措施支持行业创新。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提高证券公司理财类产品创新能力、加快新业务新产品创新进程、放宽业务范围和投资方式限制、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支持跨境业务发展、推动营业部组织创新、鼓励证券公司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鼓励证券公司积极参与场外市场建设和中小微企业私募债券试点、改革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探索长效激励机制、积极改善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环境等。

业务转型:力争打造一流投行

2010年3月19日,首批6家试点融资融券业务券商名单确定;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正式推出。同年4月8日,股指期货正式推出;4月17日,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成功上市交易。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推出,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告别“单边市”。

这两项业务在完善资本市场、构建新的价格发现机制、改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将加速推进我国资本市场从“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向成熟市场转化。

随后的2011年11月25日,融资融券转常规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75家尚未获得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据此将可以开始申请业务资格。

2012年8月27日,中国证券金融公司发布《转融通业务规则》和《融资融券业务统计与监控规则》,沪深交易所和中登公司于同日也发布了转融通业务的配套细则,标志着转融通业务试点实质启动。根据转融通业务的规则,证金公司预计初期的120亿的资本金规模将给市场带来1200亿的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将是现有融资融券余额规模的2倍左右。

而随着融资融券、直投等多项券商创新业务开始起步,中国证券行业转型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十年创新发展,中国证券业已从当初的迷茫到涅槃重生,再到加速发展,走过了欧美投行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路程。展望未来,“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其中特别提到“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等。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铸就新的辉煌。(记者 吴婷婷)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