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潜修 中国式财富管理“巨舰”起航
编者按:中国证券业经过近十年的创新发展,已从当初的累积阶段进入转型新时代,正如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所说,“当前我国证券公司和证券行业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按照监管层的要求,证券业将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内在需要,坚持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取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服务客户的水平和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也期待着证券行业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券商十年:创新转型凤凰涅槃 矢志打造国际一流
10年风雨兼程,10年成绩斐然。与资本市场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券商,从濒临倒闭到破茧重生,目前已成长为一个具有上万亿规模的行业,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112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62万亿元,净资产为6715.54亿元,净资本为4817.87亿元。而对比可查数据显示,2003年末,122家证券公司资产总值仅为4895.65亿元,净资产1215.14亿元,净资本791.26亿元。
另从财务指标看,2011年109家券商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360亿元和394亿元。而在2003年,122家券商利润总额为-93893万元,59家亏损,其中亏损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43家。
这份成绩单,无疑承载了证券业近10年转型与创新的成果。
3年综合治理:行业生死保卫战
回到2002年,这一年对中国证券业来说,是个并不美妙的开局。彼时,沪深股市由牛转熊,对券商来说无疑是“天灾”。部分券商在低迷的市场行情下被严重套牢,实业投资也一败涂地。2003年底,情况更是急剧恶化,部分证券公司的资金链已到了随时可能断裂的临界点。2005年4月,负债高达228亿元的南方证券宣布关闭,各项资产业务剥离后进行市场化招标。伴随近5年熊市,大鹏证券、闽发证券、汉唐证券等21家券商先后消失。
这是一个行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监管层深知,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券商必须要保住。为缓解券商财务危机,更为重塑行业形象,一场监管风暴在行业危机中孕育而生。
2004年1月2日,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为期3年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数据显示,在3年综合治理期间,累计处置31家高风险券商,清理账户1153万个;对27家风险券商实施重组;19家券商被责令关闭,7家券商被撤销。这涉及到整个行业三分之一的公司,工作量之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正是监管层的决心和智慧挽救了这个摇摇欲坠的行业。为查清整个行业的积弊,2004年8月,历时10个月的证券公司摸底工作启动。到次年6月,尽管仍然有券商风险不断爆发,但监管部门已将证券公司的底悉数摸清,综合治理工作夺得主动权。
经过几年的摸索,监管部门的风险处置模式逐渐成型,从摸索阶段的停业整顿、行政接管、资产管理公司整体托管,逐渐演变、成熟,最终形成“责令关闭、行政清理和委托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托管经纪业务”的基本模式。
经历疾风暴雨的整改后,从2005年年中起,综合治理工作迎来大转折。对于存在历史遗留风险的券商,该整改的整改,该重组的重组,该关闭的关闭。根据风险的成因和表现不同,多管齐下,分类处置。这种多样化的处置方式也成为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标志。风险处置最密集的时期,4个月内关闭了9家公司。而更多的券商则是依靠自身整改和股东力量化解了风险。
2005年,由于历史风险大幅下降,中国证券行业开始回暖。而这一年,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划时代的一年。当年4月29日,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可以说,中国证券行业的起死回生,与这样的大环境密不可分。
至此之后,综合治理工作进行得顺风顺水。2005年9月21日,中信建投证券在北京设立,受让原华夏证券的证券类资产,落实对华夏证券的重组方案。同年12月,全部证券公司实现了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独立存管。
2007年8月,证监会开始实行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办法。8月31日,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各项主要工作目标按期实现,圆满收官。在监管层的推动下,3年间我国证券行业逐步建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公司合规管理等一批基础性制度,证券公司监管法规和监管制度渐成体系。
“如果没有那3年的综合治理,整个行业或许早就破产了。”一家券商合规部门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正是因为那3年的努力,中国券商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财务状况出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