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思变:如何抓住黄金十年

2012-12-04 09:12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转变增长方式:“创新驱动”、“扩大内需”成新引擎

    市科技局局长吴志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保证城市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战略。武汉将集中打造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八大专项;市级科技研发经费的80%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5年内整合200亿元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到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力争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50%。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需承接国家科技战略任务。要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科技与文化融合工程、扩大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

    市商务局局长李作清:扩大内需,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武汉要创新消费模式,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商品,加强社区商业、居民生活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展打造网上商城、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平台。

    提升解放大道、江汉路等十大核心商圈能级;完善武汉天地、楚河汉街等十大特色街区功能;推进宝丰、后湖等13个区域商业中心和6个新城区综合商贸区建设;打造“1小时武汉城市物流配送圈”、“6小时华中区域分拨商贸物流圈”、“24小时国内重点城市商贸物流圈”。

    厘清政企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市国资委主任曾晟:提升国有资本支撑服务功能,要求我们加快退出一般竞争性产业,向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基础性产业集中。

    力争5年内,国资资产达7500亿元,营业额1700亿元,利润总额100亿元,国有资本证券化率达50%;打造7-8家大型投融资平台,3-5年内城投、地产、新港投等核心平台企业每个拥有1-2家上市公司,每年城建融资总额1000亿元以上;打造2家全国商贸物流龙头企业,5年内销售总规模达到1500亿元;成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打造2-3家大型国有产业投资集团;加快推行公共服务特许经营、委托运营,水务、燃气等优质资源整体上市;推进新一轮功能互补国企重组,加快与优势央企、外企、民企嫁接。

    破解发展失衡:共享现代化成果

    市农业局副局长程耀明: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到2017年,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占比要达到90%以上;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要达到75%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倍增;农民收入要实现翻番,切实加强老区和贫困地区现代都市农业建设。

    在发展举措上,要加快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产权抵押贷款、推进农业资本化、开放农业相关金融产品;打造赏花游生态市,加快赏花游重点项目建设。

    市财政局局长周学云: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助推武汉工业倍增和服务业升级,形成一批新的骨干财源;加大园区建设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落户武汉;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支持担保体系建设,推进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的核算方式研究,提高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发挥财政二次分配的作用,支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助力居民收入翻番。

责编:宋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