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English
新闻
论坛
专题
社会
武汉24小时
民生新干线
房产
财经
教育
人才
大家嘴武汉
访谈直播间
贴图
动漫
长江时评
时尚生活
娱乐
体育
汽车
旅游
两性
医疗
武汉E刊
城区视窗
长江民调
长江宽频
下载
广告
黄鹤影院
天翼视讯
江城警讯网武汉交管网武汉文明网武汉创业网机关作风网武汉台商服务网长江微博名家论坛新闻发布会
新兴主流媒体 武汉门户网站
  您的当前位置: 2009专题 > 七夕 > 七夕文化
中国人需要传统七夕文化
武汉综合新闻网 www.cjn.cn
发表时间:2009-08-17 15:49 来源:长江网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长江网讯】  (中国网) 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七夕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流传面广、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集中了北方的节庆礼仪,南方的描绘歌舞,东部的穿针乞巧,西部的梨园集会。如七娘会、观天望星、喜蛛应巧、祭祀晒衣、种五生盆、咬巧、接牛女泪、吃巧食、晒经书等,以及独特的河北传统剧目《天河配》、山东造云面、山西折枝柳、湖北荷叶灯会、福建祭魁星、台湾祀床母等等。这些多彩缤纷的活动,可谓是汇中国道家、儒家、佛家及玄学文化于一体,聚中国四大爱情经典故事之精华,熔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经济及游艺资源于一炉,雨露甘霖似的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谜一般地吸引着国内外人士,而七夕文化则是七夕节中各种传统内容的归纳和升华。

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王楚光说,由于七夕文化具有的丰富而厚重的内容,复兴七夕文化可以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并陶冶全民族的精神情操。

此外,王楚光还指出,由于在长期封建桎梏的统治下,中华民族的爱情生活饱受压抑,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封建牢笼开始被突破,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更为解放,人们的价值观、爱情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其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在两性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不健康的社会现象,部分人的家庭观也产生了扭曲。

让人无奈和痛心的现状是,目前一些中、青年人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抛弃多年朝夕相伴的情侣。有的人一旦发迹,就养“小蜜”,包“二奶”,骄奢淫逸,还自笑称“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并且这种情况还有低年龄向高年龄、男性向女性纵横两个方向扩展的趋势。这些人完全摒弃了坚贞不渝、始终如一的传统爱情观。

据统计,二00二年以来,中国的离婚率持续走高,仅二00五年全年办理离婚手续的就有一百七十八点五万对,比二00四年增加十二万对。这就意味着有一百七十八点五万个家庭解体、失衡,一百多万孩子只剩单亲,甚至“无亲”,而无辜受牵累。

因此,倡导一种高尚文明的爱情生活,就变得非常重要,急不可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协节日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对记者说,七夕文化的核心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文化,突出强调的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种健康的爱情理想与现代情爱观是相通的,可以正确的引导现代婚姻家庭的健康成长,对提高民族素质,净化社会风气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专家们还提出在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生存竞争残酷而激烈,除了国家硬实力的打拚以外,国际社会更为注重软实力的竞争,而独属于中国的传统七夕文化恰恰可以为中华民族创造另一个文化品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白庚胜说,七夕文化的广泛存在已经不再局限于传承的本身,今天这个文化也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资源和产业资源,一旦这种文化品牌成为共享品牌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就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顶一下
返回首页
延伸阅读
· 现代七夕情人节的N种过法
· “四大民间传说”凝聚中华民族真善美
· 中国专家解读牛郎织女传说的细节与历史
· 探知七夕“乞巧”的起源
手机报订阅】 【进入社区】 【精彩视频】 [  打印 ] [  ] [  关闭 ]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 B2-20070023
网络警察
报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