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之路

2020-12-27 21:30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从因病返贫到办养殖场 多方援手让我鼓勇前行 

  我从贫困到脱贫,到再次陷入困境,到再次站起来,每一次都离不开关心和帮助我的人。

  我今年60岁,家庭条件原来不好,老伴个头不高,帮不上什么忙。三个儿子,老大5年前患病,右小腿被诊断为“右胫骨髁间嵴处密度不均匀”,做手术花了2万多元,手术后干不动重活了。老二和老三个子矮小,可能是小时候营养跟不上,力气活做不了,又没个文化,找不到固定的事做。全家只有我一个主劳力。到2015年,家里已经欠下不少债务。

2018年12月10日,李常学一家(左起:二儿子、李常学、李常学妻子、小儿子,大儿子不在家中)合影 记者郭良朔 摄

2015年10月24日,李常学与母亲在老屋内。 记者郭良朔 摄

  2015年10月,扶贫工作队进村,把我列为重点贫困户,三番五次上门,帮我出发家致富的主意,让我萌发了信心。

  我家的困难被长江网报道后,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关注,快过年时,武汉市中医侯立新上门为我们全家做了义诊,一些企业还送来钱物。

  腊月,我准备杀年猪,有两头猪,担心不好卖,我先杀了一头。就在那天,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上门了,动员我把两头猪都杀了,很快,两头猪被他们“瓜分”,价格比集镇上卖得高多了。

  卖完猪肉,驻村扶贫工作队动员我发展养殖业,我当时拒绝了。一没文化技术、二没资金、三没场地,即使养殖成功,销路也是个大问题。

  看到我心中的顾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段书记多次上门为我打气,并跟我说,他们负责销路。他们还帮我找好地方,就是我们村的黄家田自然湾一片荒坡,旁边有鱼塘。村里还承诺:鱼塘先无偿给我使用,等赚钱后象征性交点费。办养殖场需要经费,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我联系了小额贷款,从农行贷了5万元,3年免息期,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

  2016年正月初六,养殖场破土动工。元宵节后,我就购回了500多只小鸡,后来又购了100只鸭,在两个鱼塘投了3000元的鱼苗。同时,买了4头猪仔。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助下,养殖场发展很好。这一年,我收入6万多元。

  一年多时间就基本脱贫了。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过年的时候,我利用闲钱请人把房子装修了一下,一起向着美好生活发展。

  2017年,我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想把养鸡场的规模扩大一倍,谁知道灾难再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这年5月,我被诊断出胃癌,在医院切了大半个胃。住院费、手术费等共花了5万多元。

  因为没有钱看病,我把养鸡场的鸡处理了一半。因为生病不能干重活,把苗圃场的工作也辞掉了。家庭再次笼上一层阴影。

  驻村扶贫工作队得知我情况,多次上门跟我谈心,帮我联系医院做手术,还帮忙联系合作医疗报销一事。做完手术回家后,他们轮流看望我,帮助养殖场渡过难关。在他们开导下,我渐渐有了信心,不再那么悲观。

2018年1月30日,湖北信义兄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为李常学送来慰问金及年货 记者郭良朔 摄

  我患病的消息再次被长江网报道,也得到了很多的好心人的帮助。一些好心的企业家和爱心人士送来年货和慰问金。

  今年以来,我又鼓起了信心,再次扩大养鸡规模,还把养殖场周围荒废的稻田和池塘、荒地承包起来,不仅种了稻谷,还种植花生、西瓜、养了小龙虾,采取多种经营。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助下,我走出了一条脱贫之路,领导没有放弃我,我也不能放弃自己。道路很曲折,但我坚信未来一定很美好。(口述:李常学 整理:长江网记者汪文汉)

​2015年10月24日早上7点,李常学推着他五年前买下的老式“微耕机”犁地,他说微耕机是家里最重要的物件。 记者郭良朔 摄

获帮扶,我家在荒坡办起家庭养殖场,

父亲患癌去世,获扶助不断养殖规模翻倍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20年11月17日,李涛在养鸡厂忙碌着。 记者任勇 摄 

  我叫李涛,今年34岁,黄陂区木兰乡同兴集村高家田村民

  我父亲叫李常学,2014年我家被纳入贫困帮扶对象。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家告别了贫困。2017年5月,我父亲患上胃癌,家庭收入锐减,得益于持续帮扶,全家再次过上好日子。

  扶贫干部 

  帮我家在荒山坡办起养殖场 

  我家情况很特殊,2012年,我的右小腿被同济医院诊断为“右胫骨髁间嵴处密度不均匀”,做手术花了2万多元。虽然参加乡里组织的技术培训,拿到一个电焊证,但干活稍重一点或时间长一点,就受不了。我两个弟弟个头小,家里当时就我父亲一个主劳力。2014这一年家里就欠债1万多元。

  2016年春节前,我父亲杀了两头猪,最初担心猪肉不好卖。就在杀猪那一天,江岸区驻村扶贫工作组队员江岸区纪委干部段海华、江岸区安监局干部刘志勇带着一帮城里人上门了,不到一个小时,两头猪被“瓜分”帮助销完了。

  点着钞票,我父亲憧憬未来。他养了4头猪、4头牛,还想养蛋鸡,但没有场地,还担心鸡蛋不好卖。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15年10月23日傍晚,李涛把早上放出去吃草的耕牛和牛犊牵回家。记者郭良朔 摄 

  我父亲之所以想养蛋鸡,因为看到同村村民李冬华养几百只鸡就改变了家里状况,还供养孩子读书。我父亲去帮过几次忙,发现养鸡不难,所以就经常跟我们唠叨,说自己想养鸡。他说办了养鸡场的话,我和弟弟就不用出去打工了。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15年10月23日,李常学一家准备吃晚饭。(左起:李常学妻子、小儿子、老母亲、李常学、大儿子)记者郭良朔 摄 

  过年前,段海华、刘志勇就开始帮我们家找地方,发现村苗圃基地旁的一块荒坡地,边上有两个鱼塘闲置着,一个鱼塘属于高家田自然湾,另一个鱼塘属于黄家田自然湾。

  这是个养鸡、养鸭、养鱼的好地方。段海华、刘志勇约上村党支部书记詹才权,一起找到自然湾的小组长,很快达成协议,小组把鱼塘先无偿提供给我家使用,等赚钱后适当上缴一点费用。

  我父亲当初跟我说,他刚开始对创业没那个胆量,又缺资金,还怕生产的鸡蛋和鱼不好卖。看到他心中的顾虑,段海华多次上门为他鼓劲。针对鸡蛋和鱼的销售问题,扶贫工作组答应帮忙推销。至于资金,让我父亲自己先筹措,如果不够,扶贫工作组帮助衔接小额贷款。

  我父亲打消顾虑后,说干就干,找亲朋好友筹措了10万元,正月初六就破土动工,请挖掘机开辟场地,盖房子。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17年2月8日,李常学(中)与做木工的妹夫一道,自己动手,为房屋做简单装修。 记者郭良朔 摄 

  养鸡场建好后,父亲一次性购买了500只小鸡,木兰乡动物检疫站及时帮助打疫苗,存活率比较高。当年5月底又进了80只鸭和4只鹅。

  我们家正式租赁了小组2个堰塘,大堰塘8亩、小堰塘5亩,父亲在两个堰塘投了3500元的鱼苗,共1000多尾。

  在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我父亲从农行无息贷款5万元,建了养鸡场,当年养殖500只鸡、100只鸭,还投放了2000尾鱼苗,我家还养殖了2头猪、2头牛。当年,销售鸡蛋8000多元,同时卖了200多只土鸡,销售额1.3万元,加上其他收入,毛收入有6万元。

  2017年5月,我父亲被诊断患上胃癌,胃切除住院费、手术费等一共花了6.18万元,虽然全部报销,但是家里收入锐减。但我父亲没有倒下,一边与病魔做斗争,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扩大养殖场的规模,又租赁1亩池塘养殖小龙虾,还种了4分地西瓜。

  这些年,长江网对我家做过多次报道,通过报道,得到社会好心人士的关怀,5年来,通过报社记者转过来的捐款捐物达2万多元。

  

2020年11月17日,李涛在养鸡厂忙碌着。 记者 任勇 摄

  父亲患病去世 

  获扶助养殖规模翻倍 

  其实,父亲活着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能结婚成家立业。

  去年有人介绍了一个对象,是我小学的同学,我们一见面就觉得很合适,去年9月16日结婚的时候,父亲身体已经很糟糕了,话都说不动。但看得出来,他很高兴。

  去年11月13日,父亲终究没有斗过病魔。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先后上门,多次找我谈心,鼓励我树立信心,让我在父亲脱贫的道路上继续向前奔。

  工作队联系了银行,让我暂时不还款,希望我经营好养殖场。今年过春节我杀年猪的时候,两任工作队员都上门了,他们帮忙把猪肉全部销售一空,还帮我销售鸡蛋和鸡。算下来,去年一年家里毛收入是12万元,净收入有6万元。

  在驻村干部和村委会的帮助下,我今年扩大了养殖规模,养了1400只鸡,比我父亲在时翻了一倍,今年一共卖了200只鸡,还剩下1200只鸡,每只鸡平均1.5公斤,全部出栏的话,毛收入近10万元。我还养了4头猪、1头牛、8只鹅,种了6亩地,鱼塘里还投放了几千尾鱼苗,预计今年收入15万元左右。我很有信心带领两个弟弟过上幸福的生活。 (记者汪文汉 记录)  

  【编辑: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