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邪教的差异

2016-11-08 15:29 我要评论 来源: 凯风网
调整字体

  核心提示: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等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信念和观念。宗教、邪教在回答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什么价值、人应该怎样活着等问题时,均有不同的取向和评价,也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对两者人生观的比较和评析,有利于认识其本质和功能,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积极作用。

  在人生态度问题上,宗教与邪教在理论和行为上都有更为明显的差异。

  宗教在人生态度上,非常重视修行。如果说,宗教的清规戒律是对信徒人生态度的导向,那么,注重修行是宗教信徒面对人生的基本态度。佛教认为修行用“四念处”的方法正视人生,面对自己。可以说,整个原始佛教的理论,实质上是以“苦谛”为核心的,即以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为核心。另一方面,佛教与其他宗教派别一样,都强调“热爱和平,珍惜生命,人人平等, 行善积德”。谈到人生态度,就必须对宗教的“出世”、“入世”予以观瞻。客观历史表明,宗教既有“出世”的一面,也有“入世”的一面。“出世”则远离社会现实,“入世”则服务社会。对此,真禅大和尚指出: “我们是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他认为佛教提倡的“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要求净化自己,做到诸恶莫作,友善奉行”就回答了如何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圆瑛大师于1943 年在上海静安古寺星期佛学讲座时作“佛教与作人”的演讲说:“做人第一须除悭贪心……第二做人须断恶念……第三做人须断 恨心……第四做人须除懈怠心……第五做人要止散乱心……第六做人要断愚心”。太虚大师于1933 年在思明县佛教会作“学佛先从做人起”的演讲说: “要对父母孝顺恭敬奉养……要服务社会;要替社会谋利益; 要报答国家恩,要以爱国心为前提; 要进德修道,走学佛的道路”。这些都充分表明,宗教由原先的教义发生了巨大变化,朝着适应社会潮流的方向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一样,“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这就是说,人们的宗教观念也要发生变革。”佛教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发扬“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表明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邪教对于人生,虽然它标榜以“拯救人类”、率众升天为目的,但客观事实证明它所持的态度是极端偏执的。在最能体现人生态度的“真、善、忍”上,邪教与宗教都有不少的说法。李洪志在《转法轮》等书中抄袭了许多佛教、道教的片言只语,认为“这个宇宙中最根本的特性是真、善、忍,它就是佛法,它就是最根本的佛法。”他把“真”作为道德理想和道德准则, 要求“返本归真”,回到人的“自性”。而这种人的“自性”属于神灵世界,与宗教的人性、世俗社会的人性是根本对立的。他说:“我们人类往往认为好的东西,可是在高层次上看往往是坏的。”由此贬低人世间生活的真实美好性,否定人对美好现实生活的追求。在对“善”的解释上,他说:“修善可以修出大慈悲心,一出慈悲心,看众生皆苦,所以就发了一个愿望,要普渡众生”。

  其实,他的普渡众生就是让大家鄙视人类,从而产生幻想,脱离尘世。他还在分析“人为什么能够当人”时,又要求人们割断自己与亲人、与他人的感情友谊,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孤立与冷漠。对于“忍”,他以“业力回报”为基础,强调“消业”、“积德”,但表现在行为上并非如此。而宗教的“真善忍”,倡导的是与人为善的宽容与美德、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以“善恶因果报应”、“佛法不坏世间法”来引导信徒止恶行善。

  来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宗教、邪教人生观之比较》

  作者:何敦培

  责编:陈辰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