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王家河:“空心村”渐成“实心村”

2012-12-29 13:54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武汉晚报讯:近年来,随着黄陂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农民不再出远门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黄陂王家河街可以说是农民工回归的一个“范本”。

  当地农民工正在家门口的厂里干活,每月收入比在外面还高

  王家河应嘴村村民正在收获朝天椒,每亩毛收入1万元

  连日来,记者走进王家河,看到各个村落不再是老弱病残留守村中。村子里的“能人”们回乡创业,村民们在家门口打工。村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曾经的“空壳村”,渐渐变成了“实心村”。

  在外打工——

  钱没攒下心里不安

  熊义文今年38岁,家住王家河街王河村,他在外打工13年后回到家乡,现在离家不远的黄陂新隆建筑机械有限公司打工。

  熊义文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比起在河南打工时惬意多了——每天6点起来,把家里的两头牛牵到村头吃草;回家后一家人吃早餐;然后就送一双子女去上学;接着到厂里上班;下班后接孩子一起回家;空闲时采摘自己种植的“太空莲”……

  熊义文说,这种生活是他梦想中的生活。

  1993年,20岁出头的熊义文前往河南洛阳打工,在工地上做“泥巴匠”(泥工)。这一去就是8年,期间,他在河南娶妻生下一子一女。

  女儿6岁那年,熊义文把她送回老家上学,由爷爷奶奶照顾,女儿成了“留守儿童”。说起孙女,熊义文的母亲乐大所说,两老照顾真的很吃力,关键是孩子经常想爸爸妈妈,想得大声痛哭。3年后,熊义文的儿子满了6岁,又被送回老家,又成了一名“留守儿童”。乐大所说:“我们能够照顾孩子的,只是让他们吃饱穿暖,孩子的学习,帮不上一点忙。孩子们心里想么事,也不跟我们说。”

  孩子在老家想着父母,在外打工的父母日夜思念着孩子。但为了生活,熊义文夫妇只得狠狠心,继续留在河南打工。熊义文打工每月有1600元的收入。比在家里种田强多了。但在外打工生活成本也很高,除去房租100元、水电30元及一家人生活费,每月所剩无几,熊义文抽烟也只抽2元一包的普通“洛烟”,10元一包的精品“洛烟”从不敢问津。

  回乡就业——

  收入增加生活安定

  后来,家乡王家河办起了很多企业,村里有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陆陆续续回来,在附近的企业打工。熊义文夫妇也思量着是不是该回到家乡,但是又担心回来找不到事做,在家里坐吃山空那就糟糕了……

  真正让熊义文夫妇下决心回家的,是一起意外事故。2003年夏天,熊义文的儿子熊国兵时年7岁,在村子里水塘边玩耍的时候,跌入水中,幸亏救援及时,才没酿成悲剧。

  “在外打工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吗?孩子丢给老人,学习跟不上、安全也没保障,挣再多的钱有什么用?”熊义文夫妇义无反顾地回到老家。

  最初,熊义文夫妇在汉正街打工5年,虽然一样干的是体力活,但是总算离家近了,至少每月可以回家看望父母及子女。不像在河南,一年只有春节才回一次家。

  2006年,熊义文到家附近的新隆建机从事电氧焊工作,这下离家更近了。每天,他亲自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这才像是一种正常人的生活。”熊义文说。“而且家庭的综合收入比在外地打工还要高。”

  熊义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自己在新隆建机上班,每月2800元工资;妻子在汉口的服装厂上班,每月3000元工资;60多岁的父亲在自来水厂上班,每月1200元;母亲在家种点稻谷、蔬菜;熊义文自己还种了点经济作物“太空莲”、养了鱼……吃住都可自给自足,一家六口每月开销1000元钱,生活成本大大降低。全家每年约10万的纯收入,远远高于在外打工的收入。

  家人团聚——

  一家老小其乐融融

  如今,像熊义文这样,外出打工又“回流”到家门口就业的青壮年越来越多。王家河所属的很多村庄,恢复了生机。一家老少,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王家河街群益村村民罗增军曾在海南打拼,3年前回来,也在村旁的黄陂新隆建筑机械公司做事。罗增军说,那个时候,打工是王家河村民的唯一出路。守着几亩薄田,只能够勉强养活一家人。为了生存,罗增军离别妻子和年仅2岁的儿子,前往汉口、海南等地,从事电氧焊钢结构工作。

  那时候,在外打工,每年还可以寄些钱回家,够妻儿的生活及日常开支,还有所结余积蓄。但是随着在外地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越来越攒不到什么钱;而且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儿子和自己几乎没有什么感情了……在这种情况下,罗增军毅然回到了王家河群益村的家中。

  到家乡打工,很多方面都跟以前不一样了。罗增军说,一家人可以天天团聚了,孩子不再是“留守儿童”。罗增军说,经常看到一些留守儿童的报道,要么很孤独,要么走上歧途,很令人痛心。在孩子身边,罗增军每天都和孩子交流沟通增进感情,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有了什么“疑难杂症”,渐渐地也愿意向罗增军说。

  罗增军的儿子今年16岁,学习很争气,今年中考,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级重点中学——黄陂一中。

  今日村庄——

  人丁兴旺生机盎然

  昨日,记者在王家河群益村看到,村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清晨,村民们或骑着自行车、或骑着电动车、或者步行到企业去上班。

  傍晚,下班回到家中,种种自留地、与孩子玩乐。或者到村头的健身器材那里去锻炼身体。

  村支书刘万福说:前几年,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一到晚上,村里黑灯瞎火,毫无生机,田也荒废了。老人孩子有个大病小病的,只有相互搀扶去看病,看上去很让人心酸。那时候的村子是不折不扣的“空壳村”。

  “现在村子周围的企业、公司什么的都多起来了,这两年年轻人就在附近打工,或者搞点特种养殖,比出远门打工挣的钱还多,我们老人也有依靠了。”群益村的刘爹爹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在群益村的周围,分布着新隆建机、振邦机械、远华制造、天健公司等企业,村民们近几年来纷纷回来就近择业。不仅如此,就连职高、技校、高职高专毕业的小年轻,也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群益村的小伙子刘成,今年21岁。高职毕业后曾经在武汉光谷一带打工,每个月1500元,除去房租、吃穿、水电、交通费、电话费,刘成手里没有任何结余。去年他回到新隆建机打工,每月2700元,吃住在家,每月除自己“截留”300元的零花钱外,其余的2400元全部上交给母亲。

  记者蔡早勤张勇军邓进

  通讯员黄小莉实习生肖秋月

  「记者手记」

  不仅仅是王河村、群益村,正由“空壳村”渐变“实心村”,王家河的其他村庄都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应嘴村村民们种起了朝天椒,进行深加工,每亩毛收入高达1万元,纯收入7000元;玉枝村的村民们搞起了杭白菊合作社,每亩的收入也是过万;小寨村的村民们家家户户种茶叶,昔日空壳村盖起了一栋栋小洋房;胜天村办起了胜天农庄,成了有名的休闲农庄,吸纳了大批年轻村民就业……

  王家河街党工委书记柳育青介绍,随着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障机制的不断健全,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环境得以优化。目前,王家河返乡创业农民工创办了28个较大的经济实体;小型自主创业的有300多个;在家门口打工就业的青壮年村民有8000多人。

责编:曾伟龙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