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辉:每天为地铁“把脉”的80后

2013-01-24 09:44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武汉晨报)

从去年12月28日到现在,每天晚上12点,所有的地铁列车“归巢”后,郑光辉都要带上自己的团队到地下,用脚步把地铁隧道丈量一遍,一寸一寸为轨道“摸脉”,查找隐患。

去年12月29日,星期六,郑光辉睡了个懒觉。他说,这是到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站场部一年多里,第一次睡到自然醒。

三个月干了一年的活

郑光辉所在的站场部,主要负责地铁2号线的通风、给排水、供电及管理,其中10个站点是由他和另外四个同事负责,必须等主体施工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他说,江汉路和青年路的建设过程让他记忆犹新。

因涉及拆迁,江汉路和青年路段的施工进度比较缓慢,主体施工完成后,计划一年的工期留给他们不到三个月。“12月28日地铁开通不可改变,那就只能三班倒,8小时的工作时间,调到24小时。”他说,在每个站点,有30多种不同专业的工人同时开工,几百人分属不同单位,每个人出现一点小偏差,到最后就能造成大事故。同时,由于长期加班,工人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自己除了全程盯现场,还要处理各种扯皮的小事,调动现场情绪。

经过连续的加班加点,他们用三个月抢出了一年的工期。

两次“抢险”让他不满意

“即使抢险再成功,也是失败,不值得夸耀。”郑光辉对“抢险”一词很“反感”。他觉得,地铁容不得一点意外,需要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郑光辉介绍,武汉气候、地形特殊,隧道容易积水,只要积水漫过轨道一毫米,地铁就会“打滑”,上下坡很危险。同时,地铁快速通过,产生震动和强风,隧道顶部固定的风机、通风管容易松动,一旦脱落就会造成事故。“前一天没检查出问题,第二天也不一定安全。”他说,在运营的过程中,有只监测积水的浮球被旁边的线卡住,没有及时上浮预警,工作人员误以为情况正常,结果地铁通过时明显不稳,他紧急派人排除积水,修好浮球,才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一场事故。

去年夏天,出现过一次“大险”。突然的大雨在隧道的出口处形成积水,因预计不够,计划中需要安装的水泵没有完全安装到位,积水倒灌,最高水位离供电箱只有30厘米。紧急之下,各部门临时抽调几十人,用十几台水泵往外抽水,所有人在水里泡了一整天才解除险情。所有人大松一口气,他却觉得有“失败感”。

80后看起来像70后

1982年出生的郑光辉,看上去至少比实际年龄大6岁。“地铁听起来很时尚,但背后却是高度严苛的要求。”2号线正式通车后,站场部需要承担一个月的保修任务。每天晚上12点,郑光辉要带着同事,分段完成地铁隧道安全检查,回家已是凌晨两点多。

“女儿只有两岁,我回家的时候她已经睡了,我出门的时候她还没醒。”郑光辉说,为了不影响自己工作,妻子对他从来不抱怨,去年索性停薪留职回河北老家带孩子。去年国庆,因太想女儿,特意请假回家,女儿已经不认识自己了。

记者表示要为他拍张照片,他说,自己已经憔悴到“年老色衰”的地步了,还是用工作证上的照片吧。一年瘦十斤,还黑了不少,跟工作证上一年前的照片相比,几乎不是同一个人。“那时候额头还有头发,现在他们都说我像72年生的。幸亏我已经娶到媳妇了,不怕。”他开玩笑说,目前4号线项目已经开工,有了之前的经验,以后的工作会顺利些,希望下一个项目结束的时候,自己不会老得太多。

责编:宋菁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