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团代表热议 武汉将建设国家“创新中心”

2012-11-12 08:22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武汉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拥有高等院校80余所,两院院士60余名,科研机构100多个,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7个,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

  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晓红代表说,武汉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他认为,高校要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主动向企业靠拢,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让新的科学发现与市场信息在第一时间能够融合;同时,高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十八大报告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分,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把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意味深远。谈及“创新”,不少湖北团代表认为,武汉有实力、也应该努力成为国家“创新中心”。

  要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权

  很多代表都记得,胡锦涛总书记曾在2005年8月、2011年6月两次到汉考察东湖高新区,每次他都会叮嘱武汉,加快科技创新,“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09年,东湖高新区被确定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先试”权。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陈刚毅代表说,作为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东湖高新区,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应加强人才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探索。

  华中农业大学生科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代表说,科学发现,技术创新,需要有氛围支持;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氛围比单纯增加科技投入的任务还要艰巨。他打了一比方,“科研创新相当于种子,民族的科学意识、科学素养是土壤,种子再好,没有合适的土壤,种子也难发出芽来。”

  营造全社会创新的浓厚氛围

  武汉公交集团578路驾驶员王静代表只有中技文凭,却获得了“节油王”的美誉。她摸索总结出“节能、安全、服务、创新”四位一体的“王静工作法”, 被推荐为交通部节能示范项目。

  被称为“航标灯王”的长江武汉航道局的郑启湘代表,也只是一名普通的航标灯维修工。他说,目前长江干线5000多盏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都是他亲手设计。他建议设立奖励机制来鼓励人人创新。

  王静认为,创新人人有责,创新在点滴之间,并非只有高文凭、专家才能有所作为。她希望越来越多的市民能养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的习惯,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热爱创新、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责编:宋菁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