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新观察:自信:面对两个“百年目标”

2012-11-10 09:10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十八大报告

  十八大报告在谈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明确提出建党百年、建国百年两个时间节点的宏伟目标,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深入理解、认识“三个自信”的内涵和意义,我们特邀五位嘉宾予以解读。

  历史的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叶青认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怎么走好自己的道路,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反复,但在新的发展机遇期,我们需要更加明确中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张荣臣认为,理解“三个自信”,要把视野放在历史的维度来思考。1982年9月1日,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概念,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使用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六大报告开始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首次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概括说明,去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对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化。

  王观松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在历史起点、现实基础、现实途径上具有鲜明的特色,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一条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种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产物;与国外其他社会主义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推进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崇高目标的长期实践。

  理论和现实意义

  超越前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充分显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念和清醒的判断。

  张荣臣认为,“三个自信”鲜明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吴江认为,三个自信本质上反映了实践检验真理的道理。自信就是一种自我效能,这种效能不是自我赋予的,而是在实践中得来,也仍要在实践中检验。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新中国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不同阶段所经受的实践检验,以及所反映的实践成果,我们才有了这种自我效能。自信也来自信念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有过曲折,我们都坚持了,这就有自信。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是自信的关键。

  张荣臣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我们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很大程度上,不断清晰、完整、深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为两个超越:超越前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这种超越,充分显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念和清醒的判断。

  顾杰认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新的判断。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无论是国际事务还是国内事务,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长时间以来,对于中国发展的方向,有不同的声音。在新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的中间节点,更加明确、更加强调正确的发展道路,对于凝聚共识和汇集动力,至关重要,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好给中国的发展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王观松认为,三个自信,更加分清了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依附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它把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