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与南京:人心向背决定了中国前途命运

2021-06-04 15:46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合肥市巢湖之滨的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总书记感慨地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2万多艘民用木船,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所凭借的主要工具,在“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革命岁月,它们成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鲜活见证,成为“自古胜败,民心向背”千古定律的又一历史证明。

   

  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馆内马毛姐运送解放军过大江雕塑。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许魏巍摄于5月11日 

  2021年5月中旬,长江日报“华彩长江 激越百年”采访团走访了合肥、南京两地,回溯渡江战役的历程时切身感受到,大江两岸的人心向背早已决定了这场战役的结局。

  一张珍贵照片,留下划船姑娘背影 

  1个渡江战士背后有10个支前群众 

  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渡江战役纪念馆馆长程红。她从小在巢湖之滨长大,也在“渡江支前英雄”的故事中长大。如今,她每天都要将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纪念馆中,当年19岁的姑娘颜红英的故事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颜红英是扬州姑娘,家中以船运为生。1949年渡江战役中,颜红英一家拿出全家赖为生计的木船,改装后送两个班的解放军战士渡江。她与父亲、妹妹三人轮流摇橹掌舵,在纷飞的炮火中,颜红英脸部受伤,鲜血直流,仍毫不退缩,奋力摇橹。她留着大辫子划船的背影,被当时的战地记者邹健东拍摄下来,极大感动了全国人民,鼓舞了全军的士气。

  这张照片成了国家一级革命历史文物。因为答应过大辫子姑娘,要把这张照片送给她,邹健东为此苦苦寻找了50年。他总对人说:“19岁啊,冒死送解放军,不容易。”直到1999年,在各界帮助下,两位历史中的当事人终于会面。

  另一个纪念馆,长江南岸南京的渡江胜利纪念馆,馆长吴小宝这样评价这次特殊“寻找”:当年人民群众的口号是“我送亲人过大江”,解放军战士都记在心里。邹健东50年来的苦苦寻找,正是体现了将人民群众标记在我们党和解放军战士心中最高位置的这种感情。

  颜红英是当年千千万万支前群众中的一个代表。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馆长马啸向长江日报“华彩长江 激越百年”采访团介绍,1949年,国民党政府把长江屏障视为阻断解放军南下的天险,把长江北岸的船只全部收到南岸,据长江之险为防线,自以为固若金汤,企图东山再起。

  看上去也似乎如此:百万解放军战士,大多为北方人,不熟悉水性。从力量对比看,解放军以单一兵种对抗国民党海、陆、空立体部队;从地理上说,长江自古天险,如何渡江?

  然而,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往往并不是物质条件,而是人心向背。

   

  游客在位于合肥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许魏巍摄于5月11日 

  合肥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翟新明说,国民党军队收走了长江北岸的船只,但北岸沿线的渔民纷纷献出了自家的船只,那可是一家人的生计所在啊,而且渔民不但献船,还亲自驾船。

  据渡江战役纪念馆展陈所示,像颜红英这样直接参加渡江战役的船工和民工有2万多名。仅安徽无为、宿松、怀宁3个县,每个县就有2000多名船工参战,有的父子、兄弟、姐妹一齐上船,有的船工在炮火中牺牲,但支前群众毫不退缩。

  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程中才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参战部队约100万人,而支前群众超过1000万人。1个渡江战士身后,就有10个支前群众。

  为什么人民群众冒死也要支援解放军?合肥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李威伟说,当时合肥刚解放十来天,土改都还没来得及进行,但是解放军是真正为老百姓的,老百姓眼睛是雪亮的,把解放军当亲人。支前大潮中,人民群众给战士送衣送粮,修路修船,教战士驾船游泳。

  颜红英后来回忆说,当时妈妈给战士洗衣服,她和父亲、兄弟姐妹就教战士们游泳,而战士们一有空就帮他们种地挑担,无所不做。

   

  位于合肥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展出的渡江第一船奖旗。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许魏巍摄于5月11日 

  进城老战士,目睹蒋介石办公室人亡政息 

  “只要没有老百姓,一切都完蛋” 

  在当年“红旗插上总统府”的江苏南京,我们采访了今年95岁的渡江老战士李剑锋。

  李剑锋是江苏邳州人,1941年参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8月入抗大四分校学习入伍,离休前任28军副政委,离休后在南京居住了37年。

  老将军精神矍铄,会用微信,会发定位,用电脑写文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上,密密麻麻写满读书体会。听闻记者到来,老人一路小跑出来见面。从他身上,仿佛看到72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必胜的精气神。

  渡江战役时李剑锋23岁,是34军101师302团2营副教导员。当时刚打完淮海战役不久,大家情绪都很高。他还创作了军歌《胜利歌》:“今年是个胜利年,全国胜利在今年,同志们再努一把力,打过那南京过新年。”

  没想到南京那么快就打下来了,别说没等到过年,夏天都没到,他的部队已经奉命警备南京了。

  他向记者回忆:“当年进了总统府,办公楼二楼向右一转,就是蒋介石的办公室,桌子上还放着笔纸和砚台、台历等物,都放得整整齐齐。李宗仁的办公室,同样是井井有条,看不出是被打倒的反动派头子办公的地方,我们这么多的部队到过这里,什么也没有动,实在是不简单,可以看到我们解放军的确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我当时坐在蒋介石办公室的座椅上,看看日历牌,是4月22日。一算,从1927年4月12日他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上台,到1949年4月22日国民党逃离南京,反动政权垮台,正好是22年零10天,真可谓短命了。我又到三楼西头的会议室,坐在北头蒋介石曾坐过的高椅子上,联想甚多,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个人,不管你官多大、位多高、权多重、兵多广,只要没有老百姓,一切都完蛋。我从抗日打起,打了那么多年仗,看得很多,中国一句老话‘自古胜败,民心向背’,这是千古定律。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在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夺得胜利,我们为民、爱民、靠民的观念树得牢牢的,我们‘一切缴获要归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自觉严明纪律观念树得强强的。不管走到哪里,拿起枪我们就打仗,放下枪我们就跟老乡一起挑担干活。我们的首长彭雪枫,早晨出门散个步,看到群众在拉犁,挽起裤腿就下地了,这样的事在部队再自然不过。我们的传统是‘宁愿自己饿肚子,也不与群众争挖野菜’,军队为了老百姓,老百姓支持我们,打胜仗才叫顺理成章呢。”

  在被问到当时是坐什么船渡江时,李剑锋老人自豪地说,是对岸的“机器船”!

   

  参加过渡江战役的李剑锋老人。长江日报特派记者李子云摄于5月12日 

  党史专家讲述,轻取南京源于人心向背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 

  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资政研究处二级调研员吴斌对长江日报“华彩长江 激越百年”采访团说,南京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和平解放。

  李剑锋和战友们渡江坐的“机器船”,来自长江南岸的“首都电厂”。

  1949年4月,在中共南京市委地下工作者的努力下,“首都电厂”在解放南京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解放军还没过江,电厂工人早已心向北方。

  国民党军舰封锁下关江面,燃煤运输中断,电厂工人们自发每家捐出两个银元,私人购买煤炭维持电厂运行。渡江当晚,解放军侦察员与电厂工人接上头后,工人驾驶电厂拖煤船“京电”号小火轮驶向北岸,接运参与渡江作战的第35军103师307团指战员。后来赢得“渡江第一船”美誉的“京电”轮,运送了包括邓小平、陈毅等总前委领导在内的60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为南京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止电厂工人,当时南京的老百姓都盼着解放军进城。

  1949年3月,国民党第45军第97师师长王晏清率部起义。这支部队是国民党军“首都警卫师”,被称为“御林军”。该部起义在蒋介石阵营中产生了巨大的震荡,对蒋本人也是沉重打击。

  1949年4月,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少将率所属25艘舰艇和1271名官兵,在南京东北笆斗山江面起义,震惊了国内外。毛泽东致电称赞此次起义为“南京江面上的壮举”。

  各行各业自觉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寻找船只送解放军渡江。水上警察局地下党员和人民群众把国民党军收入三汊河的8艘巡逻艇开出,拖着民船向江北疾驶,后来又组织了上江、下江、内河的木帆船、小划子和大小轮船、渡轮,参加了渡运坦克、炮车的行动。江上千帆竞发,舟楫如梭。1949年4月23日午夜,南京解放,总统府门楼插上了人民解放军的红旗。

  南京当时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政治经济中心,蒋介石政府苦心经营多年。老百姓为什么都盼着解放军呢?

  吴斌介绍,国民党统治下的百姓生活实在太苦了。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当时人口约100万,失业人口高达50万。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还都后国民党官员变本加厉,假公济私,抢掠财产,中饱私囊。饱经抗战之苦的南京老百姓中曾流传一句顺口溜:等中央(指国民党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一方面大失民心,另一方面人心所向。李剑锋老人回忆,当时解放军入城前就有“三大公约,十项守则”,不进民房店铺,不准打扰戏院及一切娱乐场所,甚至还有“不准在墙壁上乱写乱画”。即便夜宿街头,解放军也决不跨入民宅半步。南京解放时,很多店铺全天照常营业。共产党进城后,以百姓心为心,在恢复生产、平抑物价、稳定秩序和解决失业问题上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主持南京工作的刘伯承反复告诫干部:假使共产党做事未能做到于人民有利,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我们说依靠工人联系群众,但工人是否一定让你依靠,群众就一定让你联系?这就必须加以主观的努力,贯彻我党正确的政策,把工作做好,造福群众才行。

  这些话放到今天,依然引人深思。当年南京人民是用眼睛看到、亲身感到,来比较两个政党、两个队伍,他们实实在在感到共产党好。用当时老百姓的话说:解放军进城,天亮了!

  新时代的长江之歌:人心所向,党之所往 

  新中国成立前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踏上新征程,人心所向,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长江日报采访团走访合肥、南京等地,所到之处——八百里巢湖之畔,万里长江之滨,优美的玄武湖之上……山青水绿,但见人们携家带口,游船散步,笑语山水之间。老百姓对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的需求与向往,越来越强烈。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这是继2016年、2018年之后,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三个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座谈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多次就长江经济带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部署。

  为一条河,为一个国家战略,总书记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并不多见。

  沿途我们看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图景,正在展开。

  和平年代与战争年代的社会形态不同,但“人心向背”的定律是一样的。

  吴斌研究南京解放史多年,他说,谁赢得人心,谁就赢得最终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的重要讲话极为深刻:“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游客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参观。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许魏巍摄于5月12日 

  【专访】 

  长江日报采访团对话安徽、江苏两地党史专家: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渡江战役时,毛泽东亲自撰写的新华社电文中用了一个词“摧枯拉朽”,作为国民党政权的首都,南京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可见国民党政府在当地群众心中已经完全失去威信了,人心向背显而易见。

  长江日报记者: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当时最大的底气是什么?

  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程中才:渡江战役是“人心向背”的最好注脚。1949年4月20日晚,渡江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宣告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覆灭。据史料记载,六安、合肥到安庆道上的民工海潮似的日夜送军粮,沿江居民省出自己的粮食给军队吃。为了解决部队烧柴的困难,皖西一些平川河网地区的群众甚至自愿拆了自家的房子给解放军当柴烧。为了解决部队渡江船只缺乏的难题,沿江北岸一带的群众将国民党军南逃时沉入江底、湖底的船只捞上来,将毁坏的船只修补起来,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提供民船1万多条,数以万计的民工和船工参军参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深深扎根人民,就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就能从血雨腥风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长江日报记者:您觉得渡江战役中人心所向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李继锋: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政治高度去看,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上去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人民大众是指的谁呢?就是四个阶级,一个是工人阶级,就是领导阶级。第二是农民阶级,这是我们革命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主要是农民推出来的,送衣送粮,支前支军,农民阶级对中国的革命事业非常重要。第三是小资产阶级,一到城市,特别像南京这样的城市,这个群体很重要,南京发生过“五二〇运动”这样以青年学生为主的运动,反对国民党,在人心上跟共产党站在一边。还有一个就是民族资本家,他们是有钱人,但是只要他们是反帝反封建的,他们的生产经营是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他们就成为革命的阶级、革命的动力,属于人民大众。

  长江日报记者:这个法宝可不只是在渡江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吧?

  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李继锋:的确如此。革命时代我们党从幼稚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就是得益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它考虑到不同阶级的诉求,组建了一个庞大的统一战线。就像毛主席讲的:“要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我们党的三大法宝,第一个就是统一战线,可见其重要性。这个法宝是从血与火的实践中得来的。在我们党的幼年时期,犯过“左”倾的错误,犯过教条主义错误,以致将中产阶级推到敌人阵营。但是我们后来政治路线有了调整,有意识地搞统一战线,壮大我们的力量。从根本上说,上兵伐谋,真正吸引人心的,还是这样一个政治纲领。

  【手记】 

  95后采访“95后”:这位坚定而乐观的老人, 

  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缩影 

  依靠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这本是历史教科书中一个再常识不过的知识点。直到采访到参加过渡江战役的95岁老战士李剑锋,我才真正感受到这句话后面的巨大张力。

  未见老人前,我还在猜想采访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会是怎样的画面。但初次见面竟是如此出乎意料——刚进小区门,老人满是喜悦地向我们快步走来。老人家中种植的各式各样的果蔬花卉,或卧躺或逃窜的猫咪,以及交流中老人脸上时常展开的笑颜,都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位精神矍铄、心态乐观的活力老人。

  老人的书房被各种图书充满,有《毛主席语录》,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有严肃哲学,有温情小说。每读一本书时,老人都会对书中的重点要点进行标记,写上自己的所思所感。他还利用自己在老年大学学习的电脑知识,把这些手写笔记电子化,方便日后温习时查阅。

  老人生于1926年,已经95岁,而我生于1997年,被称为95后。这次采访,可谓是95后采访“95后”,我感触特别深。

  眼前这位满载着沧桑与荣耀的老人,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缩影。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和平年代,老人兢兢业业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离休后不仅拿出积蓄扶危助困,还经常深入机关、学校、社区,把当年的革命故事讲给后代听。在为人民谋幸福的路上,李老始终是先锋。

  这位“95后”老党员用身体力行教育我,共产党最大的信仰是人民。我作为一名95后共产党员,理应接过先辈们的火炬,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坚强意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学生记者刘宇晨) 

  【手记】 

  青年学子要站稳人民立场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的的确确,这也是我在合肥多地采访的最大感受——人民群众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在采访中,我听到很多当年的细节:有渔民捐出作为生计的木船,有农民从自家本就不多的棉被中抽出棉花为渡江的枪炮做防护……历史的细节,闪烁着百姓对解放军的拥护和支持、对共产党的信任与肯定。从更深层次说,正是我们的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才让“小船”的主人们愿意倾其所有,甚至付出生命去取得战争胜利。

  还记得那日在渡江战役纪念馆遇到一群来参观的老战士,他们平均有80岁左右。结束参观后,老人们在大厅重温入党誓词,虽已年迈,但身姿挺拔,声音洪亮,感人至深。一位95岁高龄的老战士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解放战争,思路清晰、情绪高昂,最后一句“我要坚定跟党走,听党的话”一下就让我泪目了。只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才让他产生如此坚定的信仰,让他永远为从军而骄傲,为身为党员而自豪。

  作为新闻专业的青年学子,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发挥专业所长,采集基层素材,立足群众视角,讲好人民故事,搭好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学生记者周游)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鲁珊 胡雪璇 陈丹 安徽大学大学生记者周游 南京大学大学生记者刘宇晨 通讯员缪慧 崔建军) 

  【编辑:王冲】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