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青年记者携手大学生寻访“华彩长江”感受“激越百年”:在山河和人民那里读到的党史最鲜活

2021-06-28 09:22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华彩长江 激越百年”是长江日报-长江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推出的一组大型系列报道。今年4月以来,长江日报-长江网派出8路记者,并邀请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等10所高校学子一起参与,到20个长江流域党史上重大事件发生之地(上海、嘉兴、安吉、长沙、韶山、南昌、九江、井冈山、于都、瑞金、金寨、红安、光山、遵义、黎平、重庆、泸定、毛儿盖、南京、合肥)进行探访。这是一支年轻的“新闻铁军”,参与探访的大学生不少是00后。

   

  2021年5月11日,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学生周游(右)随团在合肥采访。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许魏巍 摄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次实地探访,听祖国的山河和人民讲述的党史,前所未有地震撼人心。青年记者陈晓彤在红安采访时说:“烈士纪念馆中的烈士,满墙上都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年,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信仰,为了人民,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我感受到了看书所无法体会的震撼和感动。”

  探访毛儿盖的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史强一行驱车跨越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来到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县,并继续前往海拔3000多米的毛儿盖、沙窝会议会址时,山顶覆盖着皑皑白雪,山路结着厚厚的暗冰,100多公里的路程足足辗转了4个多小时。他们感慨“难以想象,86年前,那支缺医少药、步履维艰的红军队伍是如何用双脚将这些困难一一踩在脚下?”记者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武汉大学学生徐梦岩说,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面对我们党遭遇的艰难险阻和壮烈牺牲,从来没有这么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不惧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从没这么清晰地感受到青年人肩上的历史责任如此之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下一个一百年,我们来担当!(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赵静) 

  行走在党史长河,铭记方能远行 

  5月中旬,为响应长江日报-长江网推出的“华彩长江 激越百年”主题报道,我跟随经验丰富的记者们走过上海、嘉兴、安吉,沿着革命先辈当年的足迹重温峥嵘岁月。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在中共一大会址前采访的画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共一大会址,天气热得出奇,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因为修缮没有开放,但游客仍络绎不绝,成群结队的人们在中共一大会址前兴奋地合影。

  我上前采访了几个年轻人,出乎意料的是,他们都是特意挑选了这个晴朗的日子,主动来此瞻仰。他们中有些人对党史如数家珍,我刚刚抛出问题,他们就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有些人对党史不甚了解,但脸上也洋溢着兴奋,称自己专程过来就是为了好好补课。

  有一名来自外地、热爱旅行的年轻小伙子对我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上海。在我心里,每座城市的发展都是党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的历史。”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采访结束后,我暗暗思考了良久。

  对于年轻人来说,党史的获取途径往往来自文字、影视作品,不像老一辈那样亲身经历过,但站在中共一大会址前,站在“历史开启的地方”,在此刻,红色历史不再只存在于书本上、影视剧里,而是变得切切实实、立体起来。确实,每一座城市都是党带领我们走过的历史。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的心中因为懂得而更加坚定。我想,这正是我们此次“追寻足迹”的意义。(长江日报-长江网见习记者郝天娇) 

  “实事求是”:从千年学府校训到党的思想路线 

  暮春的岳麓书院,满地绿荫,每一位走进书院的游客,都会在讲堂檐前悬挂的“实事求是”匾额下驻足仰望。

  一座千年学府的校训,为什么会在毛泽东的手里孕育发展成为党的思想路线?

  2021年4月25日—30日,我们奔赴长沙和韶山,沿着青年毛泽东的足迹,寻找答案。

   

  2021年4月25日,湖南大学学生刘宇(左)在位于长沙市修业学校的湘江评论陈列馆随团进行现场采访。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苗剑 摄 

  多读一本书,就多一个精神世界。毛泽东有多爱读书呢?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佑新给我们讲了一个毛泽东借书的故事。一次,毛泽东到老师杨昌济家里,杨昌济刚刚翻译了一本书《西洋伦理学史》,一摞稿子摆在书桌上。毛泽东想拿回去看,杨昌济担心丢了,但又不好拒绝学生好学的要求,便提出“三天以后还回来”。三天后,毛泽东真还了。原来,他发动同学每人抄一部分,把书稿全部抄了下来。

  但他不读死书。毛泽东不止一次说过:“我们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还要读无字的书。”这无字之书就是要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把这个当成课堂来学习。在新民学会旧址、湖南一师陈列室,有毛泽东读书期间两次游学的路线图。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萧子升一把雨伞一个挎包,历时6周,行程900多公里,游学5县,广泛接触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等各种人;1918年春,毛泽东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半个多月,了解社会情况,路上商谈组织新民学会问题。

  时间再往后推,毛泽东一直走在实地调查研究的路上。岳麓书院的半学斋,有关于他“岳麓新村梦”的实践;在醴陵东福寺内的“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事迹陈列室”,墙上的版画生动地列举了毛泽东调查农民运动的14件大事。

  基于大量的实地考察,结合丰富的理论研究,他才得以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部被誉为中国的《共产党宣言》的巨著,是中国共产党此后能从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成功地转向土地革命的春雷。

  要走多少路才能得出“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我们在寻访中,答案若隐若现。只有像毛泽东这样冒着酷暑、顶着风雪甚至枪林弹雨,用双脚在大地上一步一步丈量过,才真正了解路上有多少崎岖、多少曲折,从而走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实事求是”由此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让一个政党走过百年征途,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王恺凝) 

  打响起义第一枪的小巷如今书声琅琅:这盛世,如你所愿 

  一支直立的巨型“汉阳造”步枪和一面八一军旗直插云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铜胎鎏金大字由叶剑英元帅题词,在灯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位于南昌市中心的八一广场,是江西省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广场上,孩子们嬉戏奔跑,情侣们低头私语。不远处,老年人伴着音乐翩翩起舞,许多人拿出手机,定格这美丽的夜景。

  由广场出发,沿八一大道行进500余米来到松柏路上,高低错落的楼房、商铺沿路而设,来往居民熙熙攘攘。94年前,这里是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地方。

  南昌市志中记载:“战斗打响前,起义军部队七十一团根据侦查所得情况,召开营长会议,研究歼敌方案,决定三营主攻,派一个连绕道出城外,封锁城墙,防止敌人翻越城墙逃跑,二营主攻匡庐中学之敌,其余部队在松柏巷一带警戒。”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

  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起义军占领南昌城。“这样的战果,正是起义部队坚决听从党的部署,浴血奋战、顽强拼搏,最终夺取胜利的证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研究馆员肖燕燕介绍。

  时空仿佛在街巷中交错,如今安宁祥和的幸福生活,正是当年人民军队浴血拼搏的奋斗目标。

  原来的松柏巷现在已经更名为松柏路,但大多数南昌人还是习惯称它为松柏巷。

  “先烈回眸应含笑,擎旗自有后来人。”在松柏路上,见到最多的路标就是“前方学校、车辆慢行”,让人不觉放慢了步伐。路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南昌市松柏小学、南昌市第一中学给这条不长的老街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这琅琅书声足以告慰先烈:这盛世,如你所愿,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戴旻阳) 

  听党话跟党走,是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九江,南昌起义策源地;南昌,人民军队诞生地。到九江与南昌的采访,仿佛是走进了时空隧道,让我回到1927年8月前后,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重温党史,我明白了人民军队的制胜密码之一是听党指挥。

  在九江甘棠湖畔,“近代九江史略展”内,记录着曾经在甘棠湖上的小划子会议。贺龙、叶挺、叶剑英等人约定率领革命军队前往南昌的方式,贺龙表态:听党指挥。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有1927年7月28日周恩来和贺龙谈话的内容记录,谈到起义的问题。贺龙说得很好:“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

  历史是大写的精神,精神是历史的内化。在南昌起义前,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是在历史清晰的记录中,无论何时都听党指挥,这是贺龙的高贵品质,也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对先烈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对历史最好的学习是努力续写辉煌。听党话、跟党走,是先烈、更是我们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姚传龙) 

  在党史采访中践行新闻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4月23日至29日,“华彩长江 激越百年”长江日报-长江网大型寻访采访报道团走进江西。

  7天,我们采访报道团6人奔走在南昌、吉安、井冈山、瑞金、于都等地,对红军1927年10月上井冈山到1934年10月长征前的革命史、党史进行了一次系统学习采访。这次寻访活动,除了完成报社新闻报道外,更多的是一次精神洗礼。

  寻访,是为了寻找一个答案。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们看到毛泽东用过的一盏油灯和朱德用过的扁担,感受井冈山羊肠小道挑粮上山的情景;在瑞金,我们采访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一批年轻新闻工作者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创办了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在于都河畔红军长征渡口,我们听讲解员说,当年长征,家家户户拆下自家的门板、床板、店铺板,甚至把棺材板子捐出来,让红军架设浮桥过河。

  7天的采访中,我们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再次找到属于时代的答案。作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对那个年代艰苦的办报条件和舆论氛围,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更应该写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心。

  寻访,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7天中,我们采访了很多革命老区的贫困户、革命后代。一张张“笑脸墙”上,众多脱贫村民的笑脸照片拼成了一个爱心形状,定格了村民们越来越红火的美好生活。

  在采访回来的路上,我靠着车窗,思绪万千。每一次的党史学习,都激励着我的采访热忱,锻炼我们的“四力”,让我重温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并不断地被感动着。没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媒体转型的大潮中,只有苦练“四力”,用自己最大的热情、最好的新闻作品,才能担当起国家赋予我们的重任。(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陈永权) 

  走过三条小路,感悟转折之志在遵义这样传承 

  遵义,转折之城。1935年,在这里,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召开后,有着坚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挫折中奋起的伟大转折。

  转折之志,在遵义如何传承并绽放新的光芒?回望遵义之行,我对自己走过的三条小路念念不忘。

  第一条,是遵义市红花岗区老鸦山上的盘山小路。路陡且险,有时,我们不得不手脚并用,顺着山脊攀爬而上。爬到半山腰,一行人已是气喘吁吁。

  这里是遵义战役主战场——老鸦山战斗遗址。一块石头上,当年战斗遗留的弹孔仍清晰可见。我用手轻轻触碰着这些弹孔,遵义战役之激烈、艰险顿时浮现。现在,这处遗址已纳入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的整体规划建设,得到妥善保护。

  第二条,是遵义市播州区苟坝会议会址外的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走在小路上,我眼前浮现的是毛泽东同志提着马灯沿着这条小路夜访周恩来同志、商讨一场战役作战计划的场景。

  如今,沿着这条小路规划布局的苟坝文化旅游创新区,整合了苟坝村及周边村落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旅游带动农家乐、民宿的发展,也帮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

  第三条小路,则是遵义市湄潭县高台镇窑上村的一条水泥机耕道。在这里,我与罗建华、丁启梅夫妇并肩而行。几年前,这对夫妇骑马重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长征精神让整个人都得到了淬炼”。

  现在,他们在窑上村承包了300亩水田种稻养藕,为村民带来就业机会。未来,还计划打造一个田园综合体,吸引更多人来休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在遵义的几天采访,让我感到,历史与当下,过去与未来,在这座转折之城交相辉映。

  用脚步丈量这三条小路,体悟小路背后的党史故事,我更深切地体悟到——我们的党从一条条小路走来,一路披荆斩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正稳步走在新时代长征路上,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刘海锋) 

  以革命先烈为镜,坚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今年3月,作为长江日报-长江网“华彩长江激越百年”主题报道报道组成员,我们川渝小分队,历时半个月,先奔赴重庆,而后转战泸定、沙窝、毛儿盖,总里程1000多公里。一路上,我一直在被先辈先烈们的故事所感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承担好一名新时代新闻记者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年轻干部要以先辈先烈为镜、以反面典型为戒,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这为广大年轻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虽然这是一个在平时报道工作中反复涉及无数次的问题,但一路实地走下来,我却有了切身感受。

  两条不同采访线路,两个不同时代的主题,背后指向的都是党的初心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在泸定桥、沙窝、毛儿盖,我们通过大量实地探访,近距离了解到当年的红军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一次次创造奇迹,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围追堵截的敌军。革命先辈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次次让我动容,唯有坚守这份初心,党才能从弱小走向强大,带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2021年3月15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梁昊晨在沙窝会议会址随团采访拍摄。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在重庆,我们不仅亲身感受到了红岩精神的伟大,更见证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一段波澜壮阔历史。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果断叫停对长江的破坏性开发,创造性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决策,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只有时刻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方能有如此魄力完成这一壮举。

   

  2021年3月11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本科生罗子茗在重庆市红岩革命纪念馆随团采访拍摄。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通过这次采访,我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党史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革命先烈为镜,坚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史强) 

  “走党史”,不再是党史的旁观者,而是讲述者传承者 

  鄂豫皖根据地,从1921年建起第一个党小组,到1949年迎来解放,这里28年红旗不倒,革命星火不断,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显著意义。在前期准备中,我们翻阅了很多关于大别山精神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文献资料,对相关故事有了初步印象和了解。但我仍旧不能感同身受,因为有几个“为什么”,仍然有些想不通。

  很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家境优越,为什么要自我颠覆,甚至为了革命连命都不要了?面对敌军兵力悬殊的疯狂“围剿”,为什么大别山间能星火不灭?在本就生活困苦、食不果腹的日子里,老百姓为什么要“把最后一粒米送去当军粮”?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出发了。一路上,连绵起伏的大别山看不到头。无法想象,红军就是在这崇山峻岭间,靠双脚走出一条路来。我们遇到了很多人,听了很多故事。

   

  2021年4月28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陈晓彤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本科生徐梦岩(左二)在河南光山采访。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彭年 摄 

  在金寨县革命历史博物馆,我们看到一面长达30米的金寨县革命烈士名录墙,刻有11093位烈士的名字,其中很多名字仅相差一个字。讲解员杨晓璐说,那是因为他们很多人是全家一起战斗,全部战死沙场。

  在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我们见到姜能山老人。他义务为红军守墓60多年,从年轻小伙守成了垂垂老人。在他的努力奔走下,这片原本荒在地里的墓群得到重视,被修成墓园,如今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他对我们说:“我在墓前发过誓,我在一天就守一天。”

  在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我们看到由李先念率领的部队为百姓挖的一口四方井,至今泉水潺潺。在这里经营家庭农场的杨长太,在当地党员的帮扶下,从一个“没文化、没技能的农民”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他说:“红军的好作风一直在延续。”

  我的疑问逐渐有了答案。为什么要自我颠覆?为什么能坚持?为什么受到百姓拥戴?因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人民谋幸福。正是对革命信念“无我”般地坚守,才实现了“红旗不倒”。

  在采访中,好些人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我们也跟着红了眼眶。当书本上的故事由他们讲出,那种对理想的赤诚、对革命的执着,以及军民之间的相互守望,让我感受到了看书无法体会的震撼和感动。在采访中共党史学家石仲泉时,他也提到“走党史”对党史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很多故事,只有当你实地探访,让那片土地的山水和人民来讲述,才能感受到不一样的触动。

  写稿时,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党史的旁观者,而是讲述者和传承者,也更加明白“党员”这个词背后的意义和责任。大别山间的红旗仍高高飘扬,接下来的故事,由我们来书写。(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陈晓彤) 

  人民支持才是我们无往不胜的最磅礴力量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枪林弹雨的长江上,百万雄师气吞万里如虎,与他们一起共赴枪林弹雨的,是上万不惜生命、划桨掌舵送解放军过江的船工。这背后是怎样的力量,让人民愿舍命陪伴?随着寻访的深入,我心中的疑惑逐渐解开。

  马毛姐的故事家喻户晓。渡江战役中,年仅14岁的她参加“渡江突击队”,在手臂中弹的情况下依然咬牙坚持,不畏枪林弹雨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

  马毛姐为什么愿意送解放军?马毛姐的女儿说:“我妈打小受了很多苦。解放军解放了她的家乡,给他们分田地、送粮食。老百姓都说有好日子过了。这种最朴素的信仰支撑着她参加了渡江作战。”

  一张《我送亲人过大江》的老照片,将照片的主人公颜红英和她的故事展现给我们:渡江战役中,扬州姑娘颜红英一家拿出全家赖以为生的木船,改装后送两个班的解放军战士渡江。在纷飞的炮火中,颜红英脸部受伤,鲜血直流,仍毫不退缩。

  为什么千千万万像马毛姐、颜红英一样的人民群众愿意帮解放军?不少采访对象表达了他们的想法:

  “解放军是真正为老百姓的,老百姓眼睛是雪亮的,把解放军当亲人。”

  “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本质是不一样的。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而战。”

  在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留言簿上一位参观者的留言,正是我想说的——

  “百万雄师身后,是千千万万的人民。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背后最磅礴的力量。”(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雪璇) 

  (统稿:赵静) 

  【编辑:王冲】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